第五章 机遇来临:AI先行的创新与创业(第13/14页)
现在正是将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产业应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黄金时期。抓住人工智能热潮中的机遇期,中国应当会有一番大作为。
AI黄埔军校——微软亚洲研究院
说到今天的中国AI创业,就不能不提一所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最多,输出人才质量最高的人工智能黄埔军校,这就是我于1998年回国创立的微软亚洲研究院(1998年创立时的名称是微软中国研究院)。
我非常怀念1998年创立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时光。那段时间,就像我自己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似乎只要你有足够的热情,就可以将全球范围内最具实力的华人科学家聚拢在一起,共同从事机器视觉、语音识别、智能交互、多媒体、图形学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共同享受科研带来的快乐。
那个时候,虽然刚刚经历国际象棋领域的“人机大战”,但科研界和产业界还处于人工智能发展的低谷期,人工智能科学家还不像今天这样被高科技企业以重金“哄抢”。太多太多急功近利的科研人员耐不住人工智能领域的寂寞,都匆匆转向其他更容易完成产业转化的领域。
但微软亚洲研究院不同。我们从一开始就制定了面向未来的主导原则,确定了围绕人工智能各技术领域组建高水准研究团队的基本思路。敢于设想别人不敢想的未来,敢于做别人不愿做的研究,这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之所以能在数年之后成为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科研重镇的关键。

图61 一张珍贵的照片:1998年,微软中国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前身)的初创团队合影
在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亲自聘请或招募到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科研精英们一个个都那么年轻,那么有活力。今天,他们中几乎每个人的名字都在科技大潮中熠熠生辉。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今天中国最好的AI创业团队里,首席科学家的人选中,许多都曾经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过。
1999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张宏江是视频检索领域的“开山鼻祖”。张宏江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期间,就曾带领和指导视觉计算组解决人脸识别的问题。今天,人脸识别在中国的金融和安防两个垂直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人脸识别方向的优秀初创团队,几乎都能从师承关系上回溯到张宏江当年指导过的这个研究组。例如,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视觉计算组主任,商汤科技的核心技术团队也基本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2016年加盟旷视科技(Face++)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孙剑曾在视觉计算组工作了十几年,是沈向洋的得意门生,而旷视科技的技术骨干差不多都是孙剑和汤晓鸥的学生。

图62 微软亚洲研究院创立早期,我和张亚勤在清华大学与计算机系学生交流
此外,像郭百宁、芮勇、马维英、颜水成等一大批青年科学家,当年都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的科研项目。今天,郭百宁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芮勇则在2016年加入联想担任CTO,马维英于2017年2月出任今日头条副总裁,颜水成现在是360公司首席科学家、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更年轻的人工智能大牛中,旷视科技的创始人印奇、商汤科技的杨帆、初速度(Momenta)的创始人曹旭东、依图科技的创始人林晨曦、Linkface的创始人夏炎、深度学习框架Caffe的作者贾扬清等,都有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或工作的经历。
当年接替我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的张亚勤,他的研究方向主要在多媒体领域,但也和人工智能有很多交集,例如对视频的压缩、分类、理解,都需要AI的帮忙。相关的三维图形学研究,会慢慢由纯粹的图形学问题逐渐演变为使用人工智能算法理解空间结构等AI问题。此外,微软亚洲研究院当年从事搜索、大数据等方向研究的,最后都需要融合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应该说,当年我和张亚勤为微软亚洲研究院规划的几个研究组,除了其中偏重人机交互界面技术的小组(当年由王坚领导的小组。王坚后来成为阿里云的创始人)外,其他研究组都或多或少与人工智能相关。

图63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四位历任院长:李开复、张亚勤、沈向洋、洪小文
当年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创的一番事业,许多年后,在人工智能领域真的结出了让人欣慰的果实。几十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几起几落,但始终有那么一批志存高远的科学家、研究员、大学生埋头科研,探索未知。正是因为有微软亚洲研究院等一批面向未来的科研机构存在,人工智能才得以在今天蓬勃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