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10页)

那怎么行呢?居委会主任显然不同意这种做法。你们又不认识他们姓甚名谁,住在哪楼哪号,两眼一抹黑地误打误撞,弄不好让人当是坏人了呢!这法子不行。

您能把社区老人的花名册给我们看看吗?我们想做非概率抽样。带队的教授提议道。

啥?您说啥,非啥抽样?居委会主任没听过这个说法。

噢,就是我们想从老年人花名册上随便选十个人,然后去访谈,您觉得怎样!教授解释说。

那敢情好!主任让工作人员很快找出了一个硬皮夹子,翻开后摊到教授面前。您自己瞧吧,社区的老头、老太太全在这里了,你们自己选吧。

于是,调查组的师生们围在一起,指指点点地选定了十位老人的名字。

噢,这个人不行,早就老糊涂了,就是老年痴呆了。连老婆都不认识了。没法回答你们的问题。这个胡老太也不成,大小便失禁,床上拉屎、尿的,那屋子根本就进不去人,比公共厕所还臭呢!还有这个曲老头儿也说不了话,他年轻时就哑巴了,耳朵聋得连煤气罐爆炸了也听不见,去年差一点被炸死。这个霍大爷更不成,早就不住在这儿了,他让儿子儿媳撵走了,那间两居室的房子生生被儿子霸占了。这几个也没选对,一个去年冬天煤气中毒死在家里,开了春才被发现,尸体都腐烂了,还有一个是上个月下楼时不小心摔死的,这两个人的户口怎么还没销掉呢?应该从花名册上涂掉的。小王你也太马虎了。还有这位就喜欢捡垃圾,天天睡在垃圾堆里,你们根本就找不着他……还是我们帮你们选吧,这不怪你们,你们是外人,不像我们熟悉情况,对他们我们可关心啦!

调查组又重新选了几个,还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适合访谈。最后,只能按照居委会的建议,确定了十个人的名字,调查组的成员一一登门做了调查。

这十位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都很好,而且精神状态也很积极,他们个个对晚年的生活都相当满意,幸福感溢于言表,并不断夸奖现行的老年人优待政策以及各级政府特别是社区居委会无微不至的关怀。

四路调查小组分别汇总了调查情况,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城市老年人的幸福感是百分之百。

一碗面条

一碗面条把考察团的教授们划分为两派,即吃面条的一派和未吃面条的另一派。这碗普普通通的面条成了一把尺子、一面镜子,它衡量对照着每一个人。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大学教师(主要是教授)考察团一行22 人在英国访问期间曾遇到过这么一件小事:一天,他们下榻的某个小旅店,被告知不能提供晚饭。当领队和导游把这个消息通知给大家的时候,教授们一片哗然。“这怎么行呢!难道要把我们饿死不成!”大伙儿冲着领队(又叫团长)吼了起来。

团长说:“各位不要激动,我提一个建议,看看这么解决行不行。一种方案是我们一起租一辆车到城里吃饭,因为这附近没有餐馆;另一个方案是,我们把餐费发给大家,由个人选择。在旅店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家咖啡馆和酒吧,不想吃饭的老师可以泡泡酒吧,喝喝咖啡,体味一下英国小镇的夜生活。如果有人想吃饭,就自己结伙儿打出租车到城里去。据导游介绍,这里距城里约有10 公里,那里有一家中国餐馆,可以吃到汤面,一碗面条大概是5 英镑。各位吃完了面条还可以顺便逛逛街,买买东西。怎么样,是同意第一个方案一起去吃面条,还是每人发10 英镑自己安排?”话音刚落,几乎所有的人都异口同声地喊:“发钱!”于是每位教授当即领到了10 英镑。

钱拿到手后,有几位教授说,今天中午吃多了,现在肚子还胀得很,晚饭一口也吃不下了。

还有几位教授表示,出国这几天体重增加了,得想法子减减肥了,正好可以从今天做起。

另有几位对建议去酒吧坐坐的一个年轻人说,酒吧咱中国有的是,何苦“不远万里”跑到这鬼地方装作有情调呢?那位年轻人碍于情面没好意思再坚持。

其中有一位于教授说得最爽快:花5 英镑去城里喝碗面条,还要打出租车,谁去谁有病!连面带车还不得10 英镑啊!合人民币150 块钱,那面条是金丝做的啊!不去,宁肯勒紧腰带也不去,省了。谁爱去谁去,我舍不得花钱。我回屋睡觉了,俗话说得好,“营养不足睡眠补”,睡着了,就不觉得饿了。

最后有四位教授经过反复斟酌犹豫,还是选择了去吃面条。他们三男一女合伙儿打了辆出租车,一块进了城。而那位女教授事先做了声明:“我一点都不饿,我是想去城里逛逛商店。你们男的先吃面,我在门口等着。等你们吃完了饭,陪我一起逛。”这位女教授自认为独具慧眼,一路上不放过任何地摊、小店,她好像比警犬还灵敏,四处寻找比中国便宜的袜子、内裤之类的,不停地在嘴里唠叨着各种商品的比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