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课 “二十四史”的起点(第2/3页)

王牧笛:我觉得司马迁的特殊地位在于他是一个史学体例的开创者。在他之前,孔子赋予了历史一种功能,就是“以史言志”,比如他写《春秋》,是把某种自己的志向和理念融入到历史的记录当中,分辨善、恶、褒、贬,判断是非。司马迁把孔子的功能追求规整化为一种结构性体例。

王安安:除了一个结构性的体例外,《史记》还创造了许多“原型”的人物,比如我们会说谁是“项羽式的人物”“刘邦式的人物”。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贡献,以人物为核心的写史的方式,影响深远。现在很多历史事件我们可能记得不那么清楚了,但是那些人物却留在了我们的文化记忆当中。

余秋雨:你们两位都说得很对。《春秋》,包括《尚书》,以一种大事记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史学理念”,但在“史学理念”之后还必须创造一个可以长久延续的“史学模式”。这个模式,就由司马迁创造出来了。理念是像云一样飘荡的东西,你可以仰望它的光彩,但是要完整地按照一定的格局和程序继承下来,必须有模式。不仅仅史学是这样,古今一切政治模式、商业模式都是如此。如果史学模式没创造出来,这代人按照这种方式写,那代人按照那种方式写,上下缺少可比性,这也就构不成历史气脉。气脉一散,文本历史和真实历史都会失魂落魄。世界其他一些古文明往往就出现了这个毛病,有一段历史有记录,有一段历史是传说,有一段历史是空白。相比之下,中国的史学模式实在不凡,这首先要归功于司马迁。

同时,不管是理念还是模式,它应该被广泛接受。它需要好读,需要在人们的心中产生强烈的可接受的效应,而且接受的范围必须超过史学界,超过少数精英阶层。这是因为,历史与每个人有关,这是它与哲学、艺术、科学不同的地方。正如安安所说,司马迁的《史记》通过创造“原型”人物的方式使历史具有了生动的形象性,代代都愿意读,于是模式具有了时间的下伸性。

裘小玉:秋雨老师,我们经常会说历史是公正客观的,可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司马迁个人的立场,或者说他自己的姿态、价值判断在《史记》里的强烈体现,这算不算客观?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点呢?比如说,写到“垓下之围”,英雄末路的项羽,唱起“力拔山兮气盖世”,与心爱的虞姬告别,最后的几百个壮士也在这场战役中牺牲了。那么,是谁来目睹项羽临终前的一系列富有戏剧化的表现呢?司马迁没有告诉我们这个材料的来源,就把它写到《史记》里面,我们也把它当做事实接受了。这个传统延续到后面中国历史的书写当中,有怎样的影响呢?

余秋雨:你触及了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牵涉到了西方近代史学和中国古典史学之间的差别。为此,我要为中国古典史学讲几句话。

其一,到现在为止,没有哪个西方历史学家敢于担保自己的历史表述是彻底客观的,尽管他们经常会以彻底客观的面貌表现出来。

史料漫无边际,而且永远可以被挖掘。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几个朋友携带家人一起外出游玩,回来大家的回忆已经很不相同,如果再过半年,彼此的印象就更加五花八门了。这还只是一次人数不多的小小郊游。如果一个各色人等参与的大事件,彼此利益各有冲突,互相观点各不相同,所见所闻又各有角度,大家在记述中都包含着大量的隐讳和夸张,又缺少当场对证和辩驳机制,时间一长,所谓“客观”的历史几乎无从谈起。这一点,二十世纪的法国新史学已经尖锐地指了出来,他们到后来只相信“心中的历史”,或者说,只相信历史在集体心理中的个别投影。这就是说,过去大量看起来“确证无疑”的历史,其实都有明确的主观立场,只不过在西方现代,都被科学主义的客观形态掩饰了。司马迁很诚实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这与当时流行的官场意志相比,已经比较客观了。他把官场不喜欢也不在意的那些群落,比如失败的英雄、孤独的侠客,和其他种种“边缘人物”也都一一写了进去,让我们看到了官场立场之外的世界。

其二,司马迁怎么知道项羽唱歌、虞姬自杀的具体情景?司马迁其实有过不少考察,不仅有当时留下的文字资料,还包括大量的传闻,他还亲自到过那些地方。但是,他不像当代的历史学家,要用大量的注释来证明资料来源,中国历来没有这个传统。如果司马迁还在,你问他,他会告诉你当时是根据多少资料的集中对比才做出最后选择的,但他没有机会说明这一切,也不知道两千年后还有一些西方学流派的博士论文必须以注释来证明每一个观点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