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西风(第6/6页)

“西狩获麟”,又是西方!他又一次抬起头来,看着西边。天命仍然从那里过来,从盘庚远去的地方,从老子消失的地方。古道西风,西风古道。

渐渐地,高高的躯体一天比一天疲软,疾病接踵而来,他知道大限已近。

那天他想唱几句。开口一试,声音有点颤抖,但仍然浑厚。他拖着长长的尾音唱出三句:

泰山其颓乎!

梁木其坏乎!

哲人其萎乎!

唱过之后七天,这座泰山真的倒了。连同南坡的阳光、北坡的风雪,一起倒了。

千里古道,万丈西风,顷刻凝缩到了他卧榻前那双麻履之下。

点评一:

两个伟大哲人的行走:老子飘逸,孔子坚韧。怀揣大道而如夸父追日,行走者莫不如此。对真理与生命之源的体认,为何必须经由脚踏实地的行走?敢于将自我放逐,方有大境界的获得。(老愚)

点评二:

商王向西迁都河南殷地迎来殷商黄金时代、孔子西行河南洛阳问礼老子、老子骑牛西出函谷关消失于旷野、孔子西行卫国开始周游列国……本文并置事件,以叙事胜,以隐喻胜,足矣。在史实面前,感慨往往是无力的话语泡沫。(马策)

点评三:

行走,是一种生命的常态,也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都该顺其自然,任何企图改变的举措行为都徒劳无益。在他身后,清晰地映照出一条人生的航标与指向:萧然出尘,避世无为。而孔子就不那么想,也不那么做。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周旋于宫邑红尘。他勉力而为,乐此不疲。在他身后,显示着一条与老子背反的人生走向:生无所息,知难而进。

两位智者的会面,促成了中华民族两种原创精神的汇合,即当代学者李泽厚先生归纳的汉民族文化心理:儒道互补。(傅应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