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从明教到大明帝国(1336年—1368年)(第6/8页)
张无忌在少林寺会议后奔赴武当与张三丰会晤,巩固了明教与武当的联盟。不久以后,他和赵敏又前往濠州视察。考虑到濠州明军对赵敏的敌对情绪,张无忌对此行保持了机密,仅和朱元璋等高级将领会面。在那里,他惊骇地发现朱元璋囚禁了他的朋友韩林儿,取得了明教东南军团的领导权。预料到张无忌必然会调查此事,朱元璋感到不安,于是以宴请张无忌的名义用药物将他迷晕。随后,为了便于推卸责任,朱元璋的部将廖永忠将他和韩林儿长途运到扬子江上,在那里将他们溺死在江中,当然他们可能在此之前已经遇害了。这次意外谋杀的细节永远成为了谜团。在这件事情十几年后被披露时,朱元璋已经成为了帝国的统治者,他轻描淡写地指责廖永忠没有保护教主周全,处死了这位唯一的知情者。160
同张无忌一起被俘虏的赵敏可能由于其特殊身份长期被秘密囚禁,朱元璋利用她做诱饵,命令诈降的田丰等人刺杀了察罕帖木儿。在明朝建立后的1371年,为了笼络她的哥哥扩廓帖木儿,已经三十多岁的赵敏被迫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秦王朱樉。1396年,当朱樉死后,赵敏被迫殉葬,结束了悲剧性的一生。161
不过,虔诚的明教徒们从不认为张无忌会死亡。在明朝中期的日月教典籍中,描述了张无忌发现了朱元璋阴谋后的反应:他对人类的根深蒂固的愚蠢和邪恶感到绝望,因而带着一小部分受拯救者——包括赵敏、杨逍,甚至周芷若——离开了被黑暗所渗透的世界,回到了光明的天国,和他的父神明尊圣者团聚。162
明教战争与明帝国的建立
为了掩盖张无忌的死亡——由于其无与伦比的武术造诣,没有人相信他会自然死亡或战死——朱元璋伪造了张无忌的书信,声称将放弃教主之位而和赵敏隐居,并将这一职位传给杨逍。这是遵循一位儒家学者的教诲:“高高地筑起城墙,广泛地囤积粮食,但是暂时不要竞争教主。”163朱元璋此时的声望和实力还不足以参与教主的竞争,所以将其奉送给杨逍。杨逍自然也乐于接受,如果说对张无忌之死有什么怀疑的话,他也并没有调查。但事实上除了张无忌,没有人能够坐稳这个位置,而杨逍的无能早在14世纪30年代就已经很明显了。
1358年秋,杨逍在少数几个将领的簇拥下举行了冷清的继位典礼。明教的另外两个实权人物,天完政权的徐寿辉和应天政权的朱元璋,都只是派使者参加典礼而并未亲自到来。在张无忌突然失踪后,韦一笑也因为不满杨逍的继位而远走波斯,明教中枢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这导致军队脱离中央教廷控制的趋势更加无法遏制,杨逍的教主之位已被架空。
徐寿辉的地位很快被手下的军阀陈友谅取代,徐寿辉被陈友谅所杀,彭莹玉也在随后的混乱中被蒙古军杀死了。不愿服从陈友谅的徐寿辉部将明玉珍宣布向杨逍效忠,令杨逍的实力大为壮大,在明玉珍的拥戴下,杨逍率军进入四川盆地并攻陷了重庆,在第二年占领了整个四川。四川战役耗尽了杨逍老迈的精力,他在1361年去世。明教由此进入了明玉珍、陈友谅和朱元璋三足鼎立的“后三头”时期。
明玉珍接收了张无忌、杨逍时代所剩下来的中央禁卫军,以及徐寿辉的部分兵力,更重要的是杨逍所传给他的明教第三十六代教主之位。而陈友谅则诉诸民族主义的支持,将“天完”政权改称为“大汉”,这不仅是对应于汉族人民的自称,也试图唤起人们对古代的汉帝国这一汉人最为荣耀的时代的回忆。
朱元璋不承认明玉珍的地位。但朱元璋并未提出对于教主之位的要求,这不仅是由于智囊们劝诫他要“暂时不要竞争教主”,也由于朱元璋从这一时期起,身边已经聚拢了一批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他们劝说这位大权在握的统治者尽早和靠不住的异端宗教脱离关系,而恢复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自从汉武帝以降的一千多年来,儒学被认为是唯一适合统治中国的意识形态。在他们的劝说下,朱元璋采用了“吴国公爵(Duke of Wu)”这样一个毫无明教色彩的平庸称号。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越来越淡化了他的根据地中的异端宗教色彩。
在彭莹玉死后,其他散人们出于同杨逍和陈友谅的积怨,坚定地站在朱元璋这一边,这一点带来了明教暂时的势力均衡。但朱元璋仍然缺乏来自更广大武术世界的支持。在明教分裂后,各主要门派再次采取了观望态度,成为明教各方面都争取的对象。陈友谅不仅利用他在丐帮中的政治资源,挑起丐帮的内斗,并使得净衣派向他效忠,甚至作为汉人反抗运动象征的峨嵋,在其根据地四川被明玉珍攻占后,也和举起民族主义旗帜的陈友谅结盟。周芷若则在1361年和陈友谅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