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从明教到大明帝国(1336年—1368年)(第5/8页)

韩林儿是韩山童之子,在张无忌之前曾被其部属奉为“小明王”,不过他后来很快取消了这一称号,并对张无忌表现出无可怀疑的忠诚。他的主要将领朱元璋及徐达,常遇春等人也是张无忌寒微时期的旧友,故而张无忌对于这一集团颇为信任,令濠州成为明教在光明顶之后的实质中心,张无忌似乎也有永久性驻扎濠州的打算。在1358年的4月24日,在武当、峨嵋及明教各方面的共同主持下,举行了张无忌与周芷若的盛大婚礼。张无忌的主要副手们也正在筹划他的称帝典礼,虽然他本人对此还感到犹豫。

但在当天,正在举行的婚礼被赵敏的闯入而打断。赵敏带来了失踪的谢逊的消息,迫使张无忌中断婚礼,跟随她离开。铃木清一认为,从心理史学上分析,这可能是因为一年来过大的政治压力令这位刚刚二十岁的年轻人难以承受,攸需找一个借口逃避。158然而张无忌在众目睽睽下和赵敏一起离去,这一举动在政治上无疑是愚蠢的。周芷若像美狄亚(Medeia)一样妒火中烧,矢志复仇。159峨嵋和明教的关系完全破裂,其他门派也开始怀疑明教对盟友的政治忠诚。由于和蒙古女人的暧昧关系,“明王”在其教众中的形象大受冲击。在领导明教一年后,张无忌的统治第一次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但张无忌有理由为自己辩解说,赵敏带来的严峻消息绝不容忽视,必须紧急处理。事实也的确如此,为了发起反明教的同盟,陈友谅将谢逊送到了少林寺中。面对明教‐武当联盟,少林正在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一边是维护摇摇欲坠的旧秩序,另一边是主动加入武当和明教正在缔造的新秩序中。正当少林的领导人犹豫不决时,“狮子王”谢逊的被俘令他们终于倒向了前者,决心与武当和明教做最后的较量。

作为明教四个法王之一的谢逊,同时也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杀人凶手。因此少林现在不需要直接挑战明教的权威,只需要以公审罪犯的名义召开大会,就可以组织一个实质上的反明教联盟,并重新树立自己在江湖世界的至高权威。历史上罕见的一幕就此出现:作为一向宣传宽容和慈善的佛教寺院,少林向整个武术世界宣布,要在当年的一个传统节日召开大会,公开处死谢逊。这一被称为“端午”的节日以驱除邪魔和瘟疫的象征意义而闻名。

在会议前,张无忌和他的明教下属们会合后赶到少林,尝试和少林方面私下解决。但少林强硬地不肯让步。明教提出比武,但在比拼中导致了殷天正被杀。

最终会议仍然如期于端午节,即儒略历的6月12日召开。这次会议是1259年襄阳会议之后第一次武术世界的代表会议,也是历史上少林寺第一次主动召开泛武术世界的大会。会议的表面议程只是如何处理谢逊及屠龙刀,但本质上则是重新决定江湖与武术世界的新秩序。与会者并非都是出于对少林的地位的承认,也有许多代表为了声援明教而来——譬如改组后的丐帮。同时,也不乏峨嵋这样试图依靠暴力在会议上取得压倒性优势的单边主义势力。

会议首先决定以武术比赛的传统形式决定谢逊的归属,在比赛中,周芷若宛如亚马逊部落的女王,以其突飞猛进的武术造诣凶残地杀戮了多名武术健儿,张无忌在歉疚中让步,令她获得了最终胜利。但在杨逍的指挥下,赶到少林的五行旗特种部队展示了集体作战的威力,这让骄傲的武术家们认识到,在战场上,自己的武术造诣无足轻重,面前这支训练有素的实战军队就可以将这里所有的人全部歼灭。人们认识到,他们所面对的,不止是一个武术世界的势力,而是另一个帝国的雏形。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少林企图压倒明教的企图迅速转变为向明教示好的橄榄枝。此时少林寺的亲蒙古势力试图发起一场政变,在明教的帮助下被镇压下去,令少林感激而表示臣服。而帝国军队此时的进攻,成为江湖世界反元联盟最终形成的催化剂。在张无忌的指挥下,明教带领数百名武术家们取得了作战的胜利。此时即使是最愚钝的观察者也能看出武术世界大势的明显走向:张无忌所率领的明教将成为武术世界的主宰,甚至成为中华帝国的新主人。

但是,某些敏锐的观察家却能够看出这一表面趋势下潜伏的危机和可能的变动。在濠州逃婚事件之后,明教内部已经对教主被蒙古女公爵所左右的丑闻感到不安。现在,张无忌虽然仍被视为明王的化身,但却暴露了沉溺色欲的幼稚青年的面目。

中国的传统史学家经常从儒家观念出发指责“祸水”赵敏败坏了张无忌本来蒸蒸日上的事业,将她与褒姒、杨贵妃以及后来的陈沅并列。这并不总是公正的。问题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明教的中枢和地方、宗教核心和军事力量自阳顶天死后以来的脱节。张无忌和赵敏的罗曼史,既可以解释成教主对蒙古女公爵的征服,也可以解释成被狡猾的蒙古魔女所摆布,问题在于,是谁掌握着对军队及底层教众的沟通渠道?明教手握实权的地方军阀们不会愿意粉饰这位名义上的主人。事实上,赵敏对张无忌的“败坏”可能绝大部分只存在于明朝官方修撰的史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