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评传(第10/11页)

从萨特的童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1905—1939),是第一阶段。这是他的美学思想发端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的一段时间(1940—1949),是他的美学思想的最重要的发展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到1980年,是萨特美学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里,萨特对美学的最大贡献是把审美主体(个人)放到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环境里来考察。

萨特美学思想的三个特征是:(1)萨特绝对是一位从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出发,而不是从逻辑推理出发进行美学思考的美学家,萨特的美学研究开始于对生活的体验,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因而富有活力,他的美学思想成为他生活时代的美学见证。我们也正应从此出发来把握他的美学思想。(2)萨特没有论及传统美学上的一般问题,主要是就日常现实问题进行论述。这是萨特美学思想的最重要特点。(3)萨特的美学思想总是与他的社会活动、哲学思考和文学创作相交织。他所进行的各项活动,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活动互相关联,这使我们很难对其中的某一项活动作完整、系统的整理。在对萨特美学思想的研究中,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每一种观念,每一种思想都有其存在的时空,超越了这个时空,人们就会对它陌生起来,就会疏远它,忘记它。萨特的美学思想也逃脱不了这种命运。萨特的美学思想开始于,最后也正是失败于对人及人的境况的分析。50年代以前,世界刚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面对战争灾难、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人们需要对他们的处境加以分析。萨特的思想应运而生,人们接受了它,它成了当时最站得住脚的东西。从60年代开始,尤其是70年代以后,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更多地关心在和平环境下如何全面发展自己,萨特的思想就成为明日黄花。萨特若想让自己的学说适合新的状况,就必须对新的问题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然而,一方面由于萨特本身的思想禁锢了自己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由于萨特毕竟是他那个时代的人,于是,萨特思想最终被弃。

萨特的美学思想已沉淀到历史之中,今天的人们已经很少、或不再提起它了。但是,它辉煌的过去,它伟大的价值,是永远无法抹杀的。

(本文系与王卫华合撰)

(1)《虎雏》。

(2)《虎雏》。

(3)《龙朱》。

(4)《神巫之爱》。

(5)《在另一个国度里》。

(6)《在另一个国度里》。

(7)阿德勒:《生活的科学》。

(8)阿德勒;《生活的科学》。

(9)沈从文:《从文自传》。

(10)沈从文:《黑魇》。

(11)《一场春梦》,《〈雷雨〉的舞台艺术》。

(12)《觉悟》1921年。

(13)1936年丨2月27日《大公报》,李广田:《我更爱〈雷雨>》。

(14)1936年12月27日《大公报》,李蕤:《从〈雷雨〉到〈日出〉》。

(15)郭沬若:《关于曹禺的〈雷雨>》,I936年4月1日日本东京《东流》月刊第2卷第4期。

(16)参见1936年12月27日《大公报》集体评《日出》的一组文章。

(17)引自乌韦_克劳特:《戏剧家曹禺》,《人物》1981年第4期。

(18)转自田本相:《曹禺传》,第295页。

(19)参见洪忠煌:《中国旅行剧团史话《中国话剧史料集》第一辑.第153页。

(20)《人民日报》1979年丨月28曰。

(21)石三友:《金陵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

(22)谈雯:《武汉话剧史话》、《中国话剧史料集》第一辑,第240页。

(23)见黄芝冈:《从〈雷雨〉到〈日出>》,《曹禺研究专集》,第555页。

(24)参见洪忠煌:《中国旅行剧团史话》。

(25)曹聚仁:《文坛五十年续编》,香港新文化出版社,第290页。

(26)焦菊隐:《关于〈雷雨>》,《焦菊隐文集》第二卷。

(27)参见胡可:《关于解放区的话剧《中国话剧史料集》第一辑。

(28)北京人艺1989年《雷雨》演出戏单。

(29)夏淳:《生活为我释疑》,《〈雷雨〉的舞台艺术》。

(30)夏淳:《生活为我释疑》,《〈雷雨〉的舞台艺术》。

(31)夏淳:《生活为我释疑》,《〈雷雨〉的舞台艺术》。

(32)焦菊隐:《关于〈雷雨〉》,《焦菊隐文集》笫二卷。

(33)焦菊隐:《看〈雷雨〉二幕连排后的谈话》(一),《焦菊隐文集》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