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在甘露中的爱(第7/8页)

《浸润在甘露中的爱》注释:

① 虹彩光明的蕴身:即虹身,又称光身。指藏传佛教密宗修行中,证得的五蕴肉身成为光明身的成就。五蕴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指肉体及感官反应;二是指肉体及感官反应和随之产生的精神、心理层面的反应和认识。具体来说,五蕴可分为:1.色蕴,指我们肉体器官的五个部分和五种知觉。为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由此而来的五种知觉为:色、声、香、味、触——五境。2.受蕴,指肉身和精神的五种感受:分为身体感受和心灵感受。3.想蕴,心灵意识产生的认识和认定的形象,即通过看、听、接触等,对对象产生的认识和判定的形象,并衍生出的概念。4.行蕴,“行”是指造作,行蕴是指心灵被造作出来的行为。5.识蕴,是指心灵意识的范畴,和心灵意识产生的不同感受、思想、行为。

“证得五蕴”:是佛教里形容生命超越了肉体局限和自我心灵意识局限的一种身体和心灵共同达到的境界。

② 法界:佛教术语。法,泛指宇宙万有一切事物,通常释为“轨持”,即一切不同的万事万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互不相紊,并按自身的轨则,能让人们理解是什么事物。界,含有种族、分侪的意思,即分门别类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的界限。法界一词,在佛学中,一般指意识范畴中的境界,并根据意识产生的境界,有详细分划。

③ 广大空乐:指证悟空性的智慧。这种智慧的境界中,没有任何痛苦,断除了一切痛苦的根本因素,一切现象都是佛的身、口、意,这个身、口、意,也不是实有的,是如梦如幻的空性,空性与清净现象无离无合,所以叫做广大空乐。

④ 无量劫:佛教比喻计数无尽的时劫。“劫”在印度,并不是佛教创造的名词,乃是古印度用来计算时间单位的通称,可以算作长时间,也可以算作短时间,长可长到无尽长,短也可以短到一刹那。

⑤ 摩尼宝珠:能解除人们的贫困和痛苦,暗中能令明,热时能令凉,寒时能令温。宝珠所在之处,其地不寒不热,若人有热、风、冷病或癞、疮、恶肿等,以珠着其身上,病即除愈,以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令所求一切净妙愿望获得实现。因此,摩尼宝珠作为消灾、吉祥的象征,人们用它以祈求幸福平安、招财进宝,已成为传统习俗。

⑥ 空行伴侣(修行伴侣):亦称为空行母、明妃、佛母或天母,为行者之修行助伴,在藏传佛教中表示智慧与力量。

⑦ 本初普贤王佛:法性本初佛,又名为阿达尔玛佛。一切众生原本是佛,无须向外驰求。普贤法身本属于无相,遍一切都虚空。但依权宜方便故法身之外建体法身,略述如下:身蓝色——表佛智遍如虚空;裸体——象征其空而莹澈之相;定印之——以持其法尔如如之体;双运——表空乐不二,一切诸法,皆为普贤体性。

⑧ 法喜:法喜是一种比喻,谓闻见、参悟佛法而产生的喜悦。就好像人有什么喜事特别高兴的样子,但不同于世间的欢喜。法喜是清静的,是人的自性中流露出来的真实的佛性的显现。这种感觉充满整个内心,获得短暂的智慧之光的遍照就是法喜充满。《维摩经·佛道品》:“法喜以为妻,慈悲以为女。”南朝梁武帝《摩诃般若忏文》:“愿诸众生,离染著相,迴向法喜,安住禅悦。”宋苏轼《赠王仲素寺丞》诗:“虽无孔方兄,顾有法喜妻。”清钱谦益《莆阳陈氏寿宴》诗之二:“满室天花都不著,长留法喜伴维摩。”

⑨ 如来语金刚:如来,即如来佛。“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金刚,形容永恒不变。这里形容学习永恒不变的真理。

⑩ 空行母:空行,藏文称“康卓”;空行母,藏语“康卓玛”,来源于印度西南部的达罗毗荼,达罗毗荼人具有浓厚的女性崇拜特点。公元前40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后,又将该信仰概念与雅利安人的信仰三主神之一的伊士瓦尔(即湿婆神)结合起来,再后经尼泊尔才传入西藏。空行母又分为世间空行母和出世间空行母。出世间空行母是指佛教传说中诞生在“清净国土、庄严刹土”中的空行母,是诸佛菩萨为度化一切众生,发广大誓愿的力量所得的成就身,也就是菩萨的成就化身。世间空行母是佛经传说中被佛法慑服,来自于罗刹界、魔界的生灵,皈依佛法后,将自身魔力转变成护法的法力,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有益于众生,但仍具有魔性,也可能伤害众生。

⑪ 菩提萨埵:“菩提”汉译是“觉悟”,“萨埵”汉译是“众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的众生),全译是“觉有情”,它包括自觉和觉他两层意思,就是说,菩萨既是已经“觉悟的众生”,又是以觉悟他人为己任的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