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辑 柔软的耕耘(第14/20页)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智、道的意思,萨埵则是众生、有情之意。因此,菩萨是“大觉有情”,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行各种波罗蜜行。

在法界里,菩萨的范围是有限的,以轮回说,菩萨的身命是有限的,可是,菩萨用慈悲、智慧、愿力、实践来使自己通向无尽的世界,像无边身、无尽意、虚空藏、无量慧等菩萨都是这样的吧!寓无尽于有限之中,有限则成为无尽,于是,“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时空虽是无边的,但菩萨是“在无限的时空中寄情的人”,他的情由缘而起、因愿而生;他的情以智慧为胜,以陀罗尼为总持,故能投身于尘世而不染于世尘;他的情以大悲心与大慈心为本质,他爱念一切众生,随其所求而饶益,拯救拔济,使众生离开苦难。

在大时空中,菩萨留下一丝有情,希望有缘无缘的众生都能牵住这条能断而不愿断的金丝走向菩提之路。

在那如明镜照像、如大河长流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情感里,菩萨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在尘世的污浊中,菩萨的大有情是一道净光。

在日下的江河里,菩萨的大有情是中流砥柱。

在举世争逐堕落的世界,菩萨的大有情是超越与拯救之力。

让我们也寄无尽之意、无边之身、无量之慧于有限的时空之中吧!

这样想着,我念“南无无边身菩萨”的名字时,心中开朗而广大,觉得如来的足迹并不是那么渺不可得,而菩萨的慈悲也如在目前了。

出山与入山

有一次在板桥一个雕刻佛像的师傅家里,看见一尊取名为“释迦出山”的雕像,使我深深地被震动。

这尊释迦牟尼佛的雕像,据雕刻师表示,是来自于南传佛教的泰国。佛陀由于长期在山中修道,使他骨瘦如柴,皮紧紧地包覆着骨头,而胸前的肋骨一根一根在胸前浮现,下巴尖瘦,长胡子微抚前胸。最惊人的是,佛陀全身的血管因为消瘦的关系,呈不规则地包裹着身躯——那已经是人的消瘦极限了吧!

另外,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佛陀的眼神清澈而辽远,他的嘴角挂一抹平和的微笑,他跏趺坐着的双腿稳若磐石。有一股坚毅强大的精神力自那瘦得不能再瘦的身躯散发出来。

那雕刻师告诉我,他把这尊佛像放在工作室有很深的用意,他说:“我现在雕的佛像都是万德庄严、法相圆满,有时候会忘记佛陀曾经那样艰苦卓绝地修行。无知的人看到一般佛像的相貌,说不定会以为长得好一点、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就像佛陀了,每次看到这尊‘释迦出山图’,在下刀的时候,我就不会忽略佛陀曾经以这样的面目出山!我觉得只要多看这尊佛像一眼,我就可以做出更好的佛像。”

听到雕刻师的说法使我生起无限的敬佩,想到台湾早期的雕刻大师黄土水也雕过一尊“释迦出山”,虽然瘦弱,却仙风道骨,气血温润,我想那是世尊已经走到人间来了。

“释迦出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特别是对现代的修行者,我们时常犯的毛病是把悟道看得太容易,如果悟道是如此易得,释迦就不必示现六年的苦行;另外一个毛病是过于入世,而忘失了精进的道心,如果生活的作务可以取代行持,世尊也就不必示现入山了。

佛陀的入山与出山,应该不只是表面的雪山,也代表了心灵的雪山,一个人要走出心灵的雪山,必须先深入雪山,没有入就不可能出,此是释迦出山的示意。

关于出山与入山,永嘉玄觉禅师曾有一段精辟的话,他说:

若未识道而先居山者,但见其山,必忘其道;

若未居山而先识道者,但见其道,必忘其山。

忘山则道性怡神,忘道则山形眩目。

是以见道忘山者,人间亦寂也。

见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

永嘉的这段话,看起来是在强调见道比见山重要,那是由于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识道,住山无益,而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识道,人间也有寂灭之境。他说的“见道忘山”并没有贬抑山的意思,只是在厘清修行的心比修行的处所重要得多。

永嘉玄觉也是从山里出来的,他早年住在龙兴寺,看到寺旁有一座山岩,就在岩下自己盖了一间禅庵,在其中艰苦修行,《高僧传》说他“丝不以衣,耕不以食”,独居研习,最后自证自得,才出山到曹溪找六祖慧能印可。他留下了一首《证道歌》,传颂千古,不仅是很好的修行指导,也是极感人的文学作品。

对于出山与入山,他还说:“智圆则喧寂同观,悲大则怨亲普救……若知物我冥一,彼此无非道场……若能慕寂于喧,市廛无非宴坐,征违纳顺,怨债由来善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