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辑 柔软的耕耘(第13/20页)
如此追究起来,动相都是虚幻不实的,它随着因缘变灭,缘起时动了,缘灭时就静了,并没有一个实体。所以并不是说风不动或幡不动,而是在风与幡飞扬的时候,唯有不动的心可以检验它,如果心随着动起来,就会随风、随幡而散乱了。
为什么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
因为风是非常柔软的,幡也是非常柔软的,但是有一个东西比这两者更柔软,就是自己的心。心如果柔软,就可以简单地检视风的动或幡的动,心如果刚强不清明,看到风动就是风在动,看到幡动就是旗子在动,就不能保有觉性了。
在佛经里,经常用到“风”的意象,例如佛经里说到,宇宙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各具有坚、湿、暖、动之相,凡是有动相,都是风。人身也是由地、水、火、风所合成,人的出入息和身体的转动都叫作风。
这种意象最有名的就是“八风”,八风又叫“八法”“八世风”:
一、利:利乃利益,凡有益于我,皆称为利。
二、衰:衰即衰灭,凡有减损于我,皆称为衰。
三、毁:毁即毁谤,因恶其人,构合异语,而讪谤之。
四、誉:誉即赞誉,因喜其人,以善言赞誉。
五、称:称即称道,因推重其人,在众中称道其善。
六、讥:讥即讥诽,因恶其人,本无其事,妄为实有,对众明说。
七、苦:苦即逼迫的意思,是说遇到恶缘恶境,身心受其逼迫。
八、乐:乐即欢悦的意思,是说遇到好缘好境,身心皆得欢悦。
这八种法因为能牵动我们的爱憎、“煽动”人心,所以叫作八风。一般凡夫不能免于被八风吹动,甚至倾倒,唯有安住正法,不为八风所惑乱的人,才可以做到“八风吹不动”。
我们的身心只是一面幡旗,在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加身的时候,我们就随之飘动了,并且只要有风,我们的飘动就永远无止期。
那么,风从哪里来?
风是从无始劫以前的生死吹来的,叫作“业风”。
《大乘义章》里说:“业力如风,善业风故,吹诸众生好处受乐。恶业风故,吹诸众生恶处受苦。”以风譬喻业力,且说众生因善恶业力漂流在生死的大海中,就像风吹枯叶或船舶一样。
当业风吹的时候,我们不能阻止风,只有从心来止息,使心不动,那么,“于苦不倾动,于乐不染着”,不管吹来的是什么风,也都不要紧了。
宇宙的风是永远不会停息的,它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吹来,吹向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此刻我被吹着了,让我坦然地迎向风,用一种无为的姿势。这使我想到日本密教祖师空海大师的两句动人的话:
不要制止风,愿将此身化为风;
不要制止雨,愿将此身化为雨。
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
时空寄情
拜《梁皇室忏》时,在每一段礼佛之后,都会礼拜两位菩萨,一位是观世音菩萨,另一位是“无边身菩萨”。
观世音菩萨是大家熟知的,无边身菩萨却不是这么有名,据说他是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净土的人,随行的二十五位菩萨之一。
我第一次诵到“无边身菩萨”的名字,心头震了一下,就好像第一次听到“无尽意菩萨”“虚空藏菩萨”“无量慧菩萨”等菩萨的名字一样,有着景仰而且浪漫的联想。
没有边际、不可斗量,这是佛教对时空的看法,它并没有一个断灭的相,所以,从很远很远以前而来的轮回叫作“无始劫”,而能使我们顿然从无始劫得到解脱的阿弥陀佛,叫作“无量寿佛”,至于那不可知的未来,则是说“尽未来际,无有穷尽”。人能投生到净土,是投生到“无量光明”里去,反过来,如果堕落到最悲苦的地方则叫作“无间地狱”。
佛教的时空观点是非常广大的,相对起来,人的身命就十分渺小,在轮回生死大海中浮沉的我们有如一粒浮沤,抬眼看到宇宙的无限广大,我们则有如一丝微尘。
法界是如此广大无边,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说:
诸佛体用无差别,如千灯照互增明;
智慧如空无有边,应物现形如水月。
无边法界常寂然,如如不动等虚空;
如来清净妙法身,自然具足恒沙德。
那是在说明成正觉的佛陀,智慧是以无边的法界为内容,有着无边无量的智慧。也是说明了佛的佛智、佛德、佛法广大无际,在《华严经》里说:
无尽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满如来身;
无取无起永寂灭,为一切归故出世。
诸佛法王出世间,能立无上正教法,
如来境界无边际。
佛的智慧、慈悲、愿力是无限量的,遍满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法界。可是菩萨就不同了,他不能像如来那样广大,于是面对时空之无边,有时会益见自己的渺小、无能,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