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第8/9页)

驾还择日诣诸宫行谢

驾还内,择日诣景灵东、西宫,行恭谢之礼三日。第三日毕,即游幸别宫观或大臣私第。是月卖糍糕鹑兔方盛。

[译文]

圣驾回到宫内,选择吉日前往景灵东宫和景灵西宫,行恭谢之礼三天。到第三天礼毕之后,就前往游玩巡幸其他的道观或者大臣的私宅。此月京城内卖糍糕和鹑兔的生意十分兴盛。

十二月

十二月,街市尽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勃荷①、胡桃、泽州饧。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②,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腊日,寺院送面油与门徒,却入疏教化上元灯油钱。闾巷家家互相遗送。是月景龙门预赏元夕③于宝箓宫,一方灯火繁盛。二十四日交年④,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马⑤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此月虽无节序,而豪贵之家,遇雪即开筵,塑雪狮,装雪灯雪□⑥,以会亲旧。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⑦、桃板、桃符⑧,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卖干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夜之用。自入此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⑨,亦驱崇之道也。

[注释]

①勃荷:即薄荷。②教化:僧人尼姑进行化缘并宣传佛教教义感化世人。③预赏元夕:即元宵节赏月庆贺活动的一次预演,一般是在十二月二十一日举行。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四云:“徽宗室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就睿谟殿张灯,预赏元宵,由燕近臣。”④交年:宋时称十二月二十四日为交年,意思是新年与旧年交替。后来又称此日为小年。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十九引《岁时杂记》云:“每岁十二月二十四日,新旧更易,皆焚纸币,诵道经咒,以送故迎新,而为禳祈云。”⑤灶马:灶神的画像,祭灶时把它贴在灶门之下,称为灶马。古代祭祀灶神为五祀之一,相传灶神即是炎帝。《淮南子·泛论训》云:“故炎帝于火而死为灶。”汉高诱注云:“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⑥雪□:原刊本这里脱一字。⑦钟馗:古代传说,唐明皇曾病疟,梦见一大鬼捉小鬼啖之,此大鬼貌丑而穿戴破帽、蓝袍、角带、朝靴,自谓是终南进士,曾应举不第而触阶死。明皇醒而病愈,诏吴道子画钟馗像。后世遂成为风俗,端午或过年时就画钟馗像贴于门首,用以驱除鬼魅。这里所记即是钟馗画像。⑧桃板、桃符:古代过年时驱邪的画符。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旧俗在农历大年初一用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首,称为桃符,其板称为桃板。后来,桃符逐渐演变为春联。王安石《元日》诗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挑换旧符。”可见北宋时这种风俗普遍流行。⑨打夜胡:又称为“打夜狐”或“打野胡”,古代风俗于腊月底举行的驱鬼傩戏。杨彦龄《杨公笔录》云:“唐敬宗善击球,夜艾,自捕狐狸为乐,谓之打夜狐。故俗因谓岁暮驱傩为打夜狐。”又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云:“世俗岁将除,乡人相率为傩,俚语谓之打野胡。”

[译文]

十二月,京城的街巷集市到处都是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薄荷、胡桃、泽州饧等物的。初八那天,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一伙,结队念佛,用银制或铜制的沙罗或者是其他质地优良的盆式器皿,里面安放一个坐姿的金、铜或木雕的佛像,浸泡在香水中,并用杨枝蘸着香水洒在佛像身上,如为佛像沐浴,挨家挨户化缘。京城各大寺院都举办浴佛会,并且送七宝五味粥给信徒们,叫做“腊八粥”。京城里的人们在这一天,各家也都用干果、杂粮等煮粥吃。腊八这天,寺院还会送面、油给门徒,又写成文告向民众宣讲教义并募化元宵节的灯油钱。街巷之间,各家各户也互相馈送腊八粥等。这个月里,景龙门外的宝箓宫提前点亮元宵节的灯火,供行人观赏,此时这一带灯火通明。二十四日是交年,京城里的人们到夜晚要请僧人、道士诵经,准备酒品、水果等送神,烧一次合家替代钱纸,将灶王爷的画像贴在灶台上。又用酒糟涂抹在灶门上,这叫做“醉司命”。夜里要在床底下点一盏小灯,这叫做“照虚耗”。此月虽然没有什么节日,但是达官显贵之家,每逢下雪天便摆酒宴,堆雪狮子,挂起雪灯,以此会亲朋故旧。临近新年,集市上到处都有人印制并出售门神、钟馗、桃板、桃符,以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等过年需要张贴的东西。还有卖干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的食品,以备除夕夜之用。自进入腊月,便有穷苦人三五人为一伙,装扮成妇人、神鬼模样,敲锣打鼓,挨门乞讨钱物,世俗称之为“打夜胡”,也是驱鬼除邪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