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的鹿(第2/3页)
常有人问我,佛教不是反对偶像崇拜吗?为什么还要树立那么多佛菩萨的塑像,岂不是同教义相违背?的的确确,佛教从来都不提倡偶像崇拜。只是,人类自身有树立偶像的需要。佛是慈悲的,因为慈悲,他不会拒绝众生树立偶像的请求。教导人类打破对偶像的崇拜,是佛的智慧;满足人类礼拜偶像的愿望,是佛的慈悲。就是这样。
假如佛化作一个游客从鹿的身边经过,他并不会为了博取鹿的亲近,而买一包鹿食来引逗它。不过,鹿会自己跑到佛身边来求食。假如这时候佛手中刚好有食物,也会投给鹿;但假如他没有,那么鹿就得不到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拜佛,许下心愿,灵验了;而有人拜佛,许下心愿,没有灵验。有人问,既如此,岂不是佛有所偏袒,视众生不平等,生了分别心吗?答曰:生分别心的不是佛,而是众生。得到食的鹿,和得不到食的鹿,因为它们的缘法不同。就像人,各有各的因缘和际遇。造何种业,得何种果。不爽的是因果。如果以为拜佛即可得食,那是昧了因果。同是求食,而有得与不得的差别,这种差异的存在,恰恰说明了诸行的无常。
佛之所以不去满足一切众生许下的愿,根本上的缘故在于,觉悟不会成为无明的奴隶。许愿,是有所求取的行为,它根源于无明。而佛代表着觉悟。如果所有无明的要求,都要由觉悟来满足和承办,觉悟岂非成了无明的奴仆?又何以能称之为觉悟呢。
因此,一个人拜佛许愿,心愿达成,是佛的回应;心愿没有达成,依然是佛的回应。从这个意义上看,说佛有求必应是没错的。只是所应并不总是指向人的欲求。遂愿的回应,增长虔信者的福德;不遂愿的回应,增长聪明者的智慧,让人明白诸法并无一个主宰。
既然所许之心愿多有不能达成者,人类为何还千年不断地拜佛求愿呢?这是因为,人类之所以需要树立起偶像来崇拜,正源于人类先天的缺憾,和永不止息的愿欲。无论这些愿欲关乎美好,还是关乎丑恶。
要知道,人类天生是有所欠缺的。这种欠缺使人类有偶像崇拜的必要,偶像象征着有所欠缺的人类对全知全能的渴望。男人生下来就不具备女人的器官,就是一种先天的匮乏。由于这种匮乏,男人终其一生都要弥补。求偶之心,即从此生发出来。只是在婴儿和残年,性别差异呈现得不足,这种缺憾变得容易忍受。在盛年时期,男人就会像饿狼捕食一样追逐女性,这正是先天缺憾带给个人的致命匮乏。女人缺乏男人雄健的体魄和发达的肌肉,这些也成为男人对女人的致命吸引。
剥离掉男人和女人的性别差异,整个人类社会都对金钱、声望、寿命、不朽,有着深深的欲求。它们并不容易满足。这些愿欲的存在,成为人类需要树立偶像的缘故。佛陀和菩萨,只不过是被人类抓来假以利用的傀儡。佛的面相是释迦牟尼的长相吗?当然不是。所谓“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怎么恰好集于历史上曾经存在的释迦牟尼之一身呢?这些“相”“好”,只是人类借佛陀菩萨之名来诉说自身的欲求。
哪怕一个人在佛像下叩了上百年的头,佛像也不会为他低眉顺目一次。要想让佛像低首,倒也简单,请石匠重新刻画雕琢一下就可以了。这才是真正的因果。觉悟固然不是无明的奴隶,但石头岂能不是石匠的仆从?
因此,佛像砸碎、佛经焚毁,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些又能说明什么呢?除了诸行的无常,业力的不虚。在一个革命氛围甚嚣尘上的年代,雕成佛像的石头和印成佛经的纸张不被砸碎和焚毁才是稀奇古怪的事。偶像本来就是为满足人类的愿欲而树立的,到了革命的年代,人类又有了推倒自身从前树立的偶像的愿欲。这种毁坏偶像崇拜,并不是真的破除了迷信与偶像崇拜,而是去崇拜另一个更加隐晦的偶像。
谁说无神论者不崇拜偶像呢?无神论者并不是什么都不缺,无神论者他也缺钱呀。无神论者会崇拜一切给他带来实用价值的东西,会崇拜权力,会热衷于性。性和权力,是人类根本无明的典型体现。革命的无神论者,对革命的欲求和热情,就是对性和权力的欲求和热情。在他们的崇拜之树上,挂的不是慈悲和智慧,而是暴力和破坏。以身体之豫乐为目的的暴力革命者,供奉的偶像是自身的根本无明。
时隔多年,风气又重新轮回,人类还会把曾经推倒的偶像重新树立起来。这并不是因为偶像有多么重要,而是因为人类在无明的驱使下,愿欲有了新的转向。这种在此而渴望彼,在彼而渴望此的愿欲,即是轮回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