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后院(第8/8页)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是很有历史眼光的,只可惜他死得太早了一点。在我看来,如果让他再活上二十年,中国近代的思想史和洋务运动史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王引之卒于道光十四年,谥号文简。给谥号并不是因为他文化上的建树,而在于他当过几任中央的部长,是一种政治待遇。那时儒臣的谥号大都用这个“文”字,皇上只是信手拈来,并没有什么深意。

王氏生前交谊落落,相知多在文人的小圈子里。早在嘉庆二十三年,当时的浙江和云南乡试都以“清榜”而闻名全国。两位主考官亦声誉鹊起,他们一个是王引之,一个叫林则徐。两人同在翰林院任过事,又都是干练而清廉的文人,自然声息相通,算是比较谈得来的。

王引之死后不久,林则徐领钦差大臣衔去广东禁烟。这位以饱学睿智著称的清廷干员,此时对西方世界也几乎一无所知。为了通晓“夷情”,他到达广州越华书院钦差行辕的第一桩事,就是尽可能地搜集外国人用中文编的每一种出版物,摘录其中有关外国情况的点滴资料,然后整理成“内参”附在奏章中送给道光皇帝御览。这些鸡零狗碎的资料竟荣幸地成为中国人真正用功夫研究世界的最早文献。而就在道光皇帝一边呷着香茶,一边漫不经心地翻阅这些从传教小册子、商务指南和中文日报中摘录的“内参”时,大英帝国的三桅战舰正耀武扬威地鼓帆东来,鸦片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在南中国海的上空……

时在1840 年,距乾隆皇帝发问那些“为什么”大约七十年,距王引之去世才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