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现今社会是不是无处申理?(第14/15页)
总是有些人不相信老百姓对自己切身利益所做的选择,认为这些人目光短浅,蝇头小利或者一点威逼就能使之放弃有益的东西。这个概念是错误的,没人比自己更能了解自己本身的需求,所有这些不如意的地方,不是选举的公平没有到位,就是其中另外有隐情,这哪里是选择本身的错?错的是选择的权利不足罢了。
正是因为如此,当地民政部门认可这次选举的结果,最大的意义是体现了对于民意真正的尊重,因为他们并没有视百姓的选择为无物,而是尊重这种选择。这种尊敬的背后,是一个社会的权力部门对于公民权利的尊重,是难能可贵的开始。
这个小姑娘与前段时间二十五岁的地级市团组织副书记相比,官位是小了很多、年龄也小了很多,只是其中的意义倒是颇不相同。两者最大的差别只有一个:这个更小的村委会主任是当地村民一人一票选出来的,而那位团支书是任命的。其他都可以不论,就这么一点差距,两者的意义一个是停留在了任命程序上,一个就上升到了社会整体的构架上。天壤之别啊。
一个政治儿童能够走多远
原本以为网上暴得大名的人士基本都是邪神一类,以凛然正气而出名的基本都是垂垂老矣或者在学术界浸淫有年的德艺双馨之辈,现在有件事证明,这还是对社会的复杂性估计不足。这件事是这样的:一位叫做黄艺博的13岁小朋友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如今,黄艺博已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并将其近3000元稿费和变卖废品赚来的零花钱都用在资助与看望孤寡老人,就读于华师一寄宿学校,小小年纪,身上就笼罩了“全国百名优秀好少年”、“武汉市首届‘十大孝星’”等太多光环。
而更为有意思的是,这位天才儿童肩头挂着“五条杠”——上过学的都知道,三条杠就是少先队大队长了,这位可是武汉市少先队的“总大队长”,所以能有五条杠的待遇,像是五星上将似的。
这大概也算是正面宣传的形象之一种,从小就又红又专的,看上去将来是个前途无量的苗子。不过这事儿也难说,就个人经验来看有啥啊,当年我看《中国可以说不》还能热血沸腾呢,现在看见什么《中国站起来》都当某人梦话。别当回事儿,等这孩子背上房贷就消停了。这里的房贷是个泛指,未必说人家将来真的需要去贷款买房,而是发现自己没有活在《新闻联播》当中,自然也会产生人生如梦的感觉。
更有可能的是,发现世界不是这样的,然后颓了、随波逐流;按照《人民日报》去要求自己与别人,没进官场就直接在心灵上上了梁山。另外再说一句:你见过从小拿红蓝铅笔琢磨世界革命形势,最后能爬上去的么?反正我是没见过。
其实对于这个孩子说不上有什么评价,这个世界上的人千种百样,有从小喜欢钢琴的,也就有从小喜欢政治的,要是没有这么千姿百态,社会也是挺无聊的。有人对这种现象进行批评,但似乎没人批评那些从小就让孩子学钢琴的人,谁把朗朗的父母弄出来批斗?丁俊晖大家也都觉得不错,姚明呢?
政治儿童其实并非是坏事,在国外的很多政治家族当中,都是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政治意识,所以才有肯尼迪家族、布什家族什么的政治世家出现。关注民生与时事并不是坏事,而是一件大好事。很多学校从小就培养孩子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作为一个公民的意识,以后寄望他们承担起延续公民社会的责任。
但对于这个孩子的负面评价之所以出现得如此迅猛,大致应该是两种原因。一个是政治这东西离我们普通人实在是太远了,尤其是在咱们这里。这些年来,虽然百姓的参政议政热情不断提高,但实际上参政议政这件事与当年庶民朝政的关系差不多,并未得到一条真正参政议政的通道。当看到一个孩子如此积极参与政治,未免让人觉得有所讪笑。政治这东西不但离得远,而且在我们印象里既离不开,又不是个好东西,与钢琴、体育运动不同,政治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又是最为龌龊的低下者。简而言之,我们对于政治与政治参与,并未形成一个良好的概念与心态。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觉得虽然说这是孩子自己的兴趣与功劳,但这孩子的父母似乎并未善尽自己父母的责任,并未从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与角度引导孩子。从新闻上看,这孩子读书看报看电视的领域还是比较窄,除了《新闻联播》就是《人民日报》,然后就是一些古书的政治言论,用这些东西观照现实的政治与时事,恐怕得出的结论最终会出现偏差,要是真有心投身于此,不妨多看点儿现代政治学书籍,那东西不会比《白话资治通鉴》难懂。当然,这也不怪他的父母,在我们这里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多,有时候也不太敢储备这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