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要和比你努力的人在一起(第19/20页)

无论怎么伏低做小,都无法让前辈满意,总是战战兢兢,有问题都不敢问,越做错越多。

不再是一个代表祖国未来的花朵,而是一个低眉顺眼的社会白丁。

毕业之后,第一个容易丢的东西是骄傲。

最近有很多朋友跟我说,想找个男朋友,一个人压力太大了,也太寂寞了。

上学期间,一个宿舍五个人,一个班级三十个人,一个年级一百五十个人,都是同状态同步伐的同龄人,上课没有记作业下课还可以问同学,招招手就能叫人一起来刷剧或者打《DOTA》(一款游戏),随随便便就能凑一桌出去吃香锅、火锅和烤鱼,跟所有喜欢的朋友住在一栋楼里。

毕业之后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失去了同龄人环绕的生活环境,工作单位的同事上至60后的大叔,下至刚毕业的1995年小妹妹,各个年龄层的都有,大家想的都不一样,又都很忙,自己的圈子越来越小,几乎认识不到什么新朋友。职场经也屡屡告诫年轻人:只有跟前同事才能做朋友——毕竟有利益纠葛在那里。

工作一天拖着困乏的身体坐一小时地铁回到冷清的出租屋里,打开客厅的灯,发现放在客厅门口的垃圾桶已经满了,早上出门忘记丢,隔壁住着的人还没到家,一头扎进自己的房间,躺一会儿,掏出手机把有红点的公众号刷一遍。那时候就很希望有个人陪在身边,问问自己,白天工作可顺利,现在肚子是否饿。很想有个人可以聊一聊,就算不聊,知道身边有个人是在关心自己的,也好。

在电脑前拖延着不肯睡觉,又害怕第二天上班起不来床,起身洗漱,准备睡觉,把手机电台打开,主播的声音回荡在屋子里,有时候也听听段子和相声,再也不用担心打扰同寝室的室友,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卧谈会。

在夜深人静中等入睡。

毕业后容易丢的第二样东西是热闹。

下班后终于可以摆脱工作、同事和领导,没有力气热闹,也没有人可以热闹,放假后不想去任何人多的地方,最好的休息就是待在家里安静地看看书,睡睡觉。

同学聚会,密友聊天,总是会谈到钱。

钱、钱、钱,无论从什么话题开始聊,都会拐到这上面。

毕业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缺钱。

在学校时老师带我们学习金融市场宏观经济,讨论社会主义中国宪政法治,没想到走出校门后最先直面的就是为钱所困的生活。

对大多数从农村和小城出来漂泊在北上广的年轻人来说,在头几年的奋斗中钱和理想几乎是可以画等号的,这并不是简单的拜金,而是存身立命需要钱,维持尊严和承担责任也需要钱。

读过再多充满哲理的书,做过再大的梦,也没办法忽略每月缴完房租后银行卡上可怜的余额,也没办法直视父母操劳半生后眼角的皱纹。

毕业那几天我陪着朋友Z一起找房子,我们把北京城五环内地铁附近的一居室全部列在Excel表格上挨个打电话看房,看了几天就绝望了。北京的房价一路疯涨,但凡稍微合适的房子价格都要近三千,而她的预算不超过两千。一个小区内朝北的房子便宜三百块钱,要签合同的时候她父母打来电话说给她补贴房租还是租一个朝南的吧,不然冬天太冷了。最终她咬咬牙以两千八百元的价格租了一个离公司还算近的小卧室,大半工资都付了房租。

晚上我们坐在小区楼下望着白胖的月亮聊天。

她说,突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

比一无所有更让人难过的是,发现自己一无是处。

自己根本没自己想的那么牛×。

越是名校毕业的人,恐怕心理越难以平衡,曾经也是人上之人,在全省考到前百分之二十才能上985、211,后来发现曾经引以为傲的学历并不能同价转化为赚钱能力,工资上涨赶不上房价上涨,信用卡刷爆也付不完欲望的购物车,才惊觉自己已从金字塔的塔尖跌落到社会底层。

去银行工作的同学说,我毕业的学校还不错吧,我工作单位看起来也很体面吧,为什么感觉自己已经快要累死了,还是跟裸奔一样,什么都没有,买点好用的化妆品还要咬牙切齿地反复下狠心。

大家都像绕着胡萝卜转的驴,绕着绕着就累了。

有很多女生朋友,结婚生子之后,把生活的大部分转移到家庭上,望着伴侣和孩子熟睡的脸,仿佛也没什么不满足,曾经的那些梦想,就忘了吧。

岁月匆忙,来不及多想,人已到中年。

毕业后的我们,最后一个容易丢失的东西,就是梦想。

毕业就像一道门,往里是游乐园,往外是大熔炉,我们从这里走向不同的人生。

这一路丢丢捡捡,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曾有什么,现在还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