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启示录的慰藉 另一种圣经和另一种信徒(第10/10页)

[8] 俄国内战时期出现严重的饥荒,1920年8月,坦波夫州农民为反抗征粮发动大规模叛乱,苏俄政府认为这是富农暴动,派军队镇压,过程中使用了毒气。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俄波罗的海舰队基地所在地)水兵发动反对布尔什维克政府的骚乱,他们要求言论自由、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停止布尔什维克党对苏维埃的控制等。布尔什维克与水兵谈判无效后,对其进行了镇压。两次镇压的军队均由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编者注

[9] 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1893—1937),苏联元帅,苏俄内战期间受列宁赏识,曾任苏联红军总参谋长,在大清洗中,以间谍罪被判处死刑并立即枪决。苏共二十大上被宣布平反。——编者注

[10] 亚历山德拉·米哈伊洛芙娜·柯伦泰(1872—1952),俄国革命者,原是孟什维克党员,后于1914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自1923年起担任苏联驻挪威大使,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大使,1926年任苏联驻墨西哥大使。——译者注

[11] 俄语为Искра,意为星星之火。——译者注

[12] 双头鹰和骑马斩龙的英雄是沙俄的国徽,1993年俄罗斯联邦恢复使用该国徽。——编者注

[13] 这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革命军的口号,原文出自法国作家尚福尔(1740—1794)。——译者注

[14] 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1889—1938),苏联军事将领,元帅,曾任远东方面军司令。曾奉派到中国,任广州军政府军事总顾问。曾指挥苏军在中东路事件中击败东北军,在张鼓峰事件中击败日军。1938年在大清洗中被指为日本间谍,秘密处决。——编者注

[15] 亨里希·格里戈里耶维奇·亚戈达(1891—1938),苏联政治人物,1934年担任内务人民委员,在斯大林授意下发动了大清洗运动。1937年被捕,并被指控为人民公敌,1938年定罪枪决。2015年4月俄罗斯联邦最高法院驳回了为亚戈达平反的请求。——译者注

[16] 全称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俄政府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提前退出战争而与同盟国签订的和约。条约割让俄国323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德国战败后,苏俄宣布废除此条约。——编者注

[17] 巴尔布斯(1873—1935),法国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站在国际主义立场,热情拥护苏联;1922年加入法国共产党。著有长篇小说《火线》《光明》及《斯大林传》等。——译者注

[18] 路易·阿拉贡(1897—1982),法国诗人、作家、政治活动家。年轻时学医。1920年弃医从文,成为超现实主义派作家。1930年访苏归来后成为共产党人,在文学创作上转向现实主义。后成为共产党文艺周刊《法兰西文艺报》的主编。著有诗歌《断肠集》《法兰西的晓角》,长篇小说《现实世界》《共产党人》《受难周》等。作品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译者注

[19] 社会革命党,20世纪初俄罗斯的主要政党之一,该党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在保存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实现土地社会化。1917年二月革命后,社会革命党的克伦斯基曾担任总理。在十月革命后召开的立宪会议上,社会革命党取得最多的席位,并拒绝通过废除资本主义的条款,遭到布尔什维克的镇压。——编者注

[20] 亚历山大·别利亚耶夫(1884—1942),苏联科幻小说家,作品有《陶威尔教授的头颅》《水陆两栖人》《死船岛》《跃入虚空》等。——编者注

[21] “喀秋莎”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广泛使用的多轨道自行火箭炮БМ-13的昵称,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生产,当时将共产国际第一个字母K印在炮车上,被士兵称为“喀秋莎”。——编者注

[22] 柯尼斯堡,原东普鲁士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成为苏联领土,改称加里宁格勒。现属俄罗斯。——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