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启示录的慰藉 街上的噪声和厨房里的谈话(1991—2001)(第9/9页)
我尝试和我的学生谈论这些……他们却直接对我发出讪笑:“我们可不要吃苦。对我们来说,生活是另一种东西。”我们对不久前的世界还一无所知,就已经生活在一个新世界了。整个文明都建立在废墟上……
[1] 奥勃洛摩夫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冈察洛夫(1812—1891)代表作《奥勃洛摩夫》中的主人公,性格消极懒散,满足于躺在床上空想;希托尔兹是奥勃洛摩夫的朋友,性格积极勤奋。——编者注
[2] Шестидесятники,特指赫鲁晓夫改革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苏联知识分子和党内干部。——译者注
[3] 弗拉基米尔·谢苗诺维奇·维索茨基(1938—1980),苏联著名演员、诗人和歌手。以扮演哈姆雷特著称,因在电影中的出色表演获得苏联国家奖。同时,他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的行吟诗歌的主要代表,因得不到公开出版,其行吟诗歌只能通过普通录音机相互转录的形式传播。——编者注
[4] 布拉特·奥库扎瓦(1924—1997),苏联作家和音乐家。——译者注
[5] 亚历山大·加里奇(1918—1977),生于乌克兰的苏联持不同政见诗人和音乐家。——译者注
[6] 奥西普·艾米里耶维奇·曼德尔施塔姆(1891—1938),俄罗斯白银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著名诗人,著有诗集《石头》《特里斯提亚》,散文集《时代的喧嚣》等。1938年被指控犯有反革命罪,12月27日病逝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劳改转移营。——编者注
[7] 阿纳托利·纳乌莫维奇·雷巴科夫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青年人的命运,反映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现实,出版后在苏联文学界和国际文坛引起轰动。——编者注
[8] 上沃尔特,即今天的非洲布基纳法索。——译者注
[9]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雅科夫列夫(1923—2005),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任苏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是苏联“公开性运动”的执行者。——编者注
[10] 叶戈尔·盖达尔(1956—2009),俄罗斯经济学家和政治家。1992年6月至12月担任俄代总理期间,他曾竭力推行被称为“休克疗法”的激进经济改革。——编者注
[11] 米哈伊尔·沙特罗夫(1932—2010),苏联、俄罗斯剧作家。沙特罗夫以创作列宁题材剧作著称。第一部以列宁为题材的剧作是《以革命的名义》,此后又写出了《七月六日》《布尔什维克》《红茵蓝马》《我们必胜》等。——编者注
[12] 白宫指莫斯科的一座白色大楼,最初为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的办公场所,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中曾被苏军包围,1993年10月4日的俄罗斯宪政危机中曾遭受炮火袭击,后改为俄罗斯联邦政府大楼。——编者注
[13] 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1877—1926),“契卡”(全俄肃反委员会,克格勃的前身)创始人。卢比扬卡,莫斯科地名,因其是克格勃(国家安全委员会)总部所在地,常用来代指克格勃,今为俄联邦安全局总部的所在地。——编者注
[14] 阿斯塔菲耶夫(1924—2001),苏联和俄罗斯联邦著名作家,1989年获得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勋章,1978年和1991年两次获得苏联国家奖。代表作有《牧童与牧女》(1971)和《鱼王》(1976)。——译者注
[15]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1888—1938),苏联共产党领导人,理论家,斯大林早期的政治盟友,后与斯大林产生分歧,1938年以叛国罪被判处死刑,1988年被平反。——编者注
[16] 瓦西里·贝科夫(1942—2003),苏联、白俄罗斯作家,社会活动家。作品大部分是描写卫国战争的中篇小说。1986年凭《灾难的标志》获列宁奖,1974年因《活到黎明》和《方尖碑》获苏联国家奖。小说展现出人在生命中最戏剧性的时刻所做出的道德选择。——译者注
[17] 鲍里斯·阿布拉莫维奇·别列佐夫斯基(1946—2013),俄罗斯金融寡头之一,普京上台以后被控金融诈骗和贪污等多项罪名,流亡英国。——编者注
[18]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1921—1989),苏联物理学家,曾主导苏联第一枚氢弹的研发,从事人权运动,支持苏联改革,1975年获诺贝尔和平奖。——编者注
[19]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1899—1953),苏联高级领导人,长期担任内务人民委员部首脑,“大清洗”的主要执行者之一,苏联元帅。斯大林逝世后被撤职并秘密处决。——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