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启示录的慰藉 街上的噪声和厨房里的谈话(1991—2001)(第5/9页)
现实如何与理想和语言平衡
——世界已经破裂为几十个颜色各异的碎片。如我们所愿,灰色的苏联日常生活很快变成了美国电影中的甜美画面!至于我们当时站在白宫前面的情景,已经很少有人记得了……震撼了全世界的那三天,却没有震撼到我们……两千人在集会,其他人都像看白痴一样冷眼旁观。很多人在喝酒,我们国家总是有很多人喝酒,但那时候喝酒的人尤其多。社会停滞了:我们向何处去?是搞资本主义,还是搞发达的社会主义?资本家都是脑满肠肥面目可憎,这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笑)
整个国家都被银行和市场摊位覆盖了,彻底变成了另一种模样——物质世界。不再是笨拙的大靴子和老里老气的衣裙,而是那些我们梦寐以求的物品:牛仔裤、大衣、性感内衣和精美器皿……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们苏联的物品都是灰色的、古板的,就像军队一样。图书馆和剧院都给腾空了,改成了集贸市场和商业店铺。所有人都想得到幸福,立马就获得幸福。人人都像个孩子,为自己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在大超市里也不再晕头转向了……我熟悉的一个小伙子下海经商,他告诉我,第一次弄了一千罐速溶咖啡,两天就出手了,又进了一百个吸尘器,也是马上卖光。至于夹克、针织衫这些小商品,都是轻而易举就卖掉了!所有人都在换新衣换新鞋,换设备换家具,翻盖装修别墅,都想要盖出漂亮的围墙和屋顶……我们有时和朋友们回忆起来,简直都要笑死啦……野人出山了!那时候穷得叮当响,必须去学习一切……在苏联时期只允许存有大量书籍,不允许拥有昂贵汽车和房子。现在我们学会了穿礼服,学会了烹调,学会了早上喝果汁和酸奶……我此前一直很鄙视金钱,因为我不知道它有什么用。在我们家里不能谈钱,认为这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可以说我们是在一个缺钱的国家长大的。跟大家一样,我的收入就是一百二十卢布,对我也足够了。拜金潮是随着改革出现的,是跟着盖达尔来的。真金白银。到处悬挂的标语口号已经不再是“我们的未来,是共产主义”,而是“买吧!请您购买!”如果你愿意,可以周游世界,去去巴黎和西班牙,看看嘉年华和斗牛场……我在海明威的书中读到过这些情景,读过就明白了:我永远不会去看这些西洋景。那时候是书籍代替了生活……如今厨房彻夜畅谈的时代结束了,开始要挣钱了,开始要赚外快了。金钱已经成为自由的同义词,令所有人亢奋激动。最有能力、最有进取心就是做生意人。列宁和斯大林被遗忘了。我们避免了内战的发生,却再度陷入“白军”和“红军”、自己人和非自己人之争。物质追求代替了流血……生活至上!人们选择追求美好生活。没有人愿意光荣地死去,每个人都想体面地活着。然而另一个事实是:蜜糖饼是不够大家分的……
——苏维埃时代,这是个神圣而富有魔力的词汇。由于惯性原因,在知识分子的厨房里人们仍然在谈论帕斯捷尔纳克,一边熬汤,手中还拿着阿斯塔菲耶夫[14]和贝科夫[15]的书,然而生活最终已经证明这些不重要了。语言没有任何意义了。在1991年,我们把身患严重肺炎的妈妈送进医院,可是她像女英雄一样回来了,她那张嘴巴哪怕在医院也闭不上,大谈斯大林,大谈基洛夫遇刺,大谈布哈林[16]……人们希望白天黑夜听她不停地说。当时的人们就是想了解这些事情。最近她又进了医院,这回可就一连几天缄默不语了。五年过去了,现实已经完全不同,如今的女英雄是个大商人的妻子。女英雄的故事完全变了……那个女人的房子有多大?三百平方米!有多少仆人?一个厨师、一个保姆、一个司机,还有园丁……她跟老公去欧洲度假,看博物馆——明白吧,还有精品店……精品店!一个戒指就有多少多少克拉,另外还有配饰,金耳环,纯金的!根本没有人再谈古拉格或者类似话题了。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现在还和老爷子们争论啥啊?
我有逛二手书店的习惯,那里静静地摆着两百卷《世界文库》和《历险书库》,橙色封面,我的至爱。望着那一排排书脊,久久地呼吸着书的味道。书如高山啊!知识分子们却都卖掉了自己的藏书。大众当然是贫穷的,但并不是因此而要把书从家里搬出去,也不只是因为钱,而是因为对书的失望。彻底绝望。就连对别人提出这样的问题都会显得不礼貌:“你现在读什么书呢?”生活中发生了太多的改变,只有在书中没有变。俄罗斯长篇小说从来不教读者如何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如何致富……奥勃洛摩夫一直躺在沙发上,契诃夫的主人公永远是边喝茶边抱怨生活……(沉默)中国人说,在变革的时代别指望上天保佑你。我们当中很少有人还是原来的自己。体面的人们都不知消失到哪儿去了,到处都是你争我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