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现场(第6/8页)
他拔步冲过去想逮住那个和他捉迷藏的家伙,但是到了近前——
没有人。
难道是幻觉?又或者……看身高该是个成年男子……
所以,那不会是段明媚的鬼魂。但是,会是谁呢?
呼延云转过头,怔怔地望着空荡荡的南二库,好像望着一节末班车的地铁车厢。
“等一等”。
他说让我等一等,也就是说,也许,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呼延云拿出了手机,找到了一个电话号码,凝视了许久,轻轻地叹了口气,然后拨打了电话。
听筒里的音乐响了一会儿,接通了,传出“喂”的一声?就这一个字,却充满了厌恶和反感。
“那个……我想请你帮个忙。”呼延云说,声音轻切得好像怕吵醒话筒那一边的人。
“说。”
“我接了一个案子,嗯……这个案子也许是命案,也许是纯粹的意外,我先把案情大致和你讲一下。”呼延云把段明媚之死的大致经过讲了一遍,然后说,“思缈,我现在就站在段明媚死亡的南二库,这里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可我还是想问问你,作为顶级的犯罪现场勘查专家,如果是你,你此时此刻有什么其他办法吗?”
话筒里沉默了很久,久到呼延云把手机拿下来看了一眼是不是还保持通话状态——就在这个时候,刘思缈说话了。
“不会什么都没有的。”
“啊?”呼延云有点没听明白。
“我是说,不会什么都没有的。”刘思缈说,“犯罪现场既是动态的,也是固态的。所谓动态,是指血迹、脚印、指纹以及一些相对明显的物证,有可能随着时间流逝或犯罪现场受到清理,而逐渐消失,但是既然发生了犯罪,总会有一些东西留下来,作为固态而长时间保存。你也许听说过,有人新到某一个地方,虽然不知道那里曾经发生过凶杀案,但是他就是会感觉到毛骨悚然,这当然不是什么第六感,而是置身其中的人感觉到了犯罪的残留物……”
“你能不能说得具体一点呢?”呼延云问。
“比如,微量证据、气息、犯罪轨迹等等,都是不太容易清除的。”刘思缈说,“当然,最容易形成固态的,是空间。”
“空间?”呼延云有点没听懂。
“你没读过我的《犯罪现场勘查程序》么?”刘思缈有点不耐烦,“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一个优秀的刑事鉴识人员,永远不会把犯罪现场看成一个平面,尤其当案件发生在室内时,你其实是走进了一个六面体:天花板、地板和东南西北四面墙,你要把每个面的每一寸都勘查到,并想象着自己从天花板的角度往下俯视’。”
“我知道这段话。”呼延云说,“这段话在国内外刑侦界的影响很大,已经成为犯罪现场勘查的经典语录。”
“很多人以为,我这段话的意思是勘查现场要面面俱到,这就显得肤浅了。”刘思缈说,“我这段话的主旨是,优秀的刑事鉴识人员要建立一种空间感,看似勘查的是现场,但是不能将视角只放在平面上,而是要立体、三维甚至多维,要寻找案情和空间的矛盾,从而形成突破。以往,一个地方有血迹,刑警只在乎检验血型和DNA,而后逐渐开始重视血迹的状态,这可能说明血迹的成因,但是我要求刑事鉴识人员再进一步思考,什么样的空间能造成这种血迹的形态?比如,一个喷溅血迹,估计是受害者在三米远的距离从喉管喷射出的,但是观察空间,发现受害者遇害的位置离墙壁至少五米远,这就说明凶手可能挪动尸体以掩盖重要证据。再比如,一个人死在浴房里,表面上看起来是割腕自杀,但是鲜血从浴房的玻璃门下面流了出来,这就有疑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冷不丁来了个测验,呼延云思忖了一下说:“因为大部分浴房的地面都是设计成稍微向内部的流水孔倾斜的,血液如果流动也不会流向玻璃门外面。”
刘思缈没想到他如此迅捷地推理出了正确答案,愣了一愣,冷笑道:“看来你找我纯属多余。”然后直接挂断了电话。
“喂?喂?”呼延云像被迎头浇了一盆冷水。
夏祝辉在旁边一脸坏笑,每道皱纹都是两头上翘。
呼延云还在发愣,夏祝辉说:“女朋友?”
“什么啊?”呼延云狼狈不堪。
“还撒谎,可骗不了我,看你打电话时战战兢兢那样子,说话的声音温柔得不行,就算不是你女朋友,也是你心里面想得不行的人吧?”
呼延云只好装成听不见,他一边在南二库里游走,一边思索着刚才刘思缈跟他说的那些话。
的确,刘思缈没有告诉他任何破案的线索,但是一个优秀的推理者不能指望着别人把整条盲道铺好,你要通过一根线头走出整个迷宫才是本事,而思缈刚才那一番话,无疑包含着最重要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