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第6/9页)

喝咖啡时,格里辛上校拿到了那两样东西。二十四小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情。他满意地凝视着那两样东西。一份是文件,是用俄语写就的,他认出来是《黑色宣言》。另一份是美国护照。里面的名字是杰森·蒙克。

“一个是进来,”他心里想着,“一个是出去。但这一次,朋友,你没能出得去。”

那天还发生了两件事情,但都没有引起任何注意。一位持布莱恩·马克斯护照的英国人,乘坐下午的定期航班从伦敦抵达了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另两个英国人驾驶一辆沃尔沃轿车从芬兰边界穿越过来了。

对于机场的官员来说,新来的这个人只不过是几百个似乎不会讲俄语的旅客之一。与其他人一样,他通过机场的各项检查,最后走出机场,招了一辆出租车,要求去莫斯科市中心。

在一条街道的拐角处,他打发了出租车,确信自己没被跟踪后,步行走到一家小小的二等旅馆,他已经在那里预订了一个单人房间。

他的外汇申报单表明,他获准携带了数额不多的英镑,这个在他离开的时候,还必须重新申报或者出示外汇兑换的水单,他的一些旅行支票也要符合这些规定。他的外汇申报单没有提及那些砖头般厚的面值百元的美钞,他是用胶带把美元纸币分别捆在他的两条大腿后侧的。

他其实不姓马克斯,但与卡尔·马克思的马克思发音相同,为此还曾遭到为他制作护照的技师的取笑。在选择范围内,他保留了自己的布莱恩真名。实际上,他就是会说俄语的前特种部队战士,9月份被奈杰尔·欧文爵士派来执行过侦察任务。

安顿下来后,他着手各项准备工作和采购任务。他从一家西方开办的租车行里租了一辆小轿车,去探察了一个郊区,那是在莫斯科最南边的伏龙索沃区。

两天时间里,在不引起人们注意的前提下,他不断地去观察一栋特定的建筑物,那是一座没有窗户的大型仓库,白天不断有重型卡车进进出出。

晚上,他步行去观察那座仓库,来来回回走了好几次,每次手里都拿着一个喝了一半的伏特加酒瓶。有几次,对面有人走过来时,他总是像醉汉那样左右摇晃着身子,人家当然不会去理睬他。

他对看到的情况较为满意。围成一圈的栅栏起不到阻碍的作用。卡车装卸货物的区域在晚上是上锁的,但仓库的后面有一扇小门,门上有一把挂锁,夜间只有一名警卫偶尔在外面巡逻。也就是说,这座建筑物是个软目标。

在老南港的二手车市场里,可以用现金买到各种类型的汽车,从破旧的小车到从西方偷盗来的几近全新的豪华轿车,他买了一副莫斯科车牌和各种工具,包括一把重型大力钳。

在市中心,他买了一打价格便宜、质量可靠的斯沃琪手表,还有各种电池、一卷卷电线和胶带。最后他满意了,因为他能够在任何时候,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准确地找到那座仓库,并熟悉了返回市中心的多条不同路径,他回到旅馆,等待着从圣彼得堡南下行驶过来的那辆沃尔沃汽车。

与查兰和米奇的会合地点,是在特维尔大街的麦当劳。两位前特种部队战士的南下路途行程缓慢,但没发生意外情况。

在伦敦南部的一个车间里,那辆沃尔沃汽车装上了不同寻常的货物。两个前轮拆下来后,换上了老式的带内胎的车轮。在此之前,每个内胎都被切开了一条裂口,几百个拇指大的塑胶炸药小球装进了内胎里面。然后把内胎补上,放回外胎里,充足了气。

车轮转动时,油灰状的炸药在内胎融化成一个内衬,性能特别稳定,除非使用雷汞雷管起爆。就这样,经轮船运到斯德哥尔摩后,沃尔沃汽车平静地行驶了一千公里,经由赫尔辛基朝莫斯科开过来了。雷管放在哈瓦那雪茄烟盒的下层,这雪茄烟似乎是在渡轮上买的,但实际上是在伦敦早就准备好的。

查兰和米奇住在另一家旅馆。布莱恩坐进他们的沃尔沃汽车,一起行驶到了靠近南港的一个废弃场地,在那里,他们用千斤顶把汽车顶起来,再用他们费心带来的两只备胎置换了两个前轮。没人注意到他们,莫斯科的偷车贼经常在南港区附近拆拼汽车。很快他们把轮胎放了气,拆下内胎,装进一只购物袋里,然后返回旅馆去了。

布莱恩带上被剪成了碎片的内胎,扔进了街上几个不同的公共垃圾桶里,查兰和米奇则在旅馆房间里组装设备。

他们把三磅重的塑胶炸药分成十二个小块,每块大约有一包硬壳香烟那么大,里面都装上了一根雷管、一个电池和一块手表,并在合适的部位装上了连接的导线。最后,他们用结实的塑料胶带把这些炸弹捆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