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3/5页)

“好像的确是这样呢……”

“可是,按照这种说法,不是社团成员的树木却突然跟众人乘坐一辆车前往别墅,是不是有些奇怪?退一万步说,就算他们彼此认识,于是一起乘坐一辆出租车,但一起去到别墅的人突然失踪了,一定会有人发现并说出来的吧!就算从窗户目击到树木逃跑的三郎由于某些理由隐瞒着没说,但至少同行的恭子和秋山鞠子应该能够立刻推测出凶手的身份吧。如果这些部分作者全都不写的话,反而太不自然了。所以说,那位女士的推理一定错了。”

“是啊!的确如您所说!哈哈哈哈,十一月小姐,你被这栋别墅的交通不便害惨了,甚至还要丢了性命呀。那么,书中的树木就是植物树木吗?”

“是的。那我继续说我的推理了。”

“好的,您请。请麻利地回答吧!”

“喂,主持人你这是什么态度!”

“哎呀,抱歉了。请回答吧。我洗耳恭听!”

“这起事件里,四点钟给鞠子打电话的女人,也就是抚摸猫头的女人——如果她的证词是真的话,无论假定谁是凶手,都无法揭开密室之谜,所以做证的女人就是凶手。这是之前好几位选手解答的大致方向,但我不这么认为。如果这是凶手为了误导犯罪时间而设下的圈套的话,说谎的痕迹未免太明显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要之后解开鞠子手机的锁,查一查她的通话记录,这个谎言就会立刻被戳穿。凶手是不可能撒这么容易被拆穿的谎的。”

“哦哦!逻辑上讲,的确如此!就算凶手在实施杀人后,四点钟又给鞠子打了电话,留在鞠子手机里的也不是通话记录,而是来电记录!这一项手机的基本功能,无论是现在还是本世纪初期,都是相同的。所以只要稍作调查,那种拙劣的证词就会立刻被拆穿!”

“没错。如果凶手是个粗心大意的人或许还说得通。不过,之前有一位挑战者说过:‘而且此次谜题设定为推理研究会的年度聚会,登场人物全部是推研毕业生。文章到此处,这一设定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是想到了就随意写写的设定哦。全员必须遵守本格推理的规则,行动必须有逻辑性,如果不这么写的话,作品的世界观就崩塌了。’是谁来着?我觉得这是今天最精彩的观点了。”

“好像是三泽先生来着。三泽先生,您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终于做了件有用的事情呢!那么,也就是说,主张神秘女性是凶手的八反果女士(神秘女性=秋山鞠子)和十和田老先生(神秘女性=英秋子)二人,都回答错误了——祝你们走好!”

“所以说,这次的谜题,最需要解开的是密室之谜。解决了密室之谜,凶手的身份自然就揭晓了。”

“但这密室牢不可破啊。所以才会有人推断四点钟的那通电话是凶手的诡计。”

“你说的有点道理。不过,有一个假设可以毫无矛盾地解释清楚这个密室之谜。”

“您说说看。”

“仔细回忆一下。三郎来到别墅以后,一次也没跟活着的鞠子见过面吧?”

“因为鞠子并不在休息室里呢。”

“另一个主要视角人物丸茂也一样。只要文中的‘我’没见过,那么我们读者也一定没见过。也就是说,鞠子是在故事开始之后被杀的,这一点是根据视角人物以外的其他人的言谈举止以及态度来证明的——换句话说,没有任何实际根据。”

“哦?那么鞠子被杀的具体时间应该是?”

“三郎中间睡了将近一个小时,所以鞠子应该是在这段时间内被杀的——这只是作者的误导罢了。实际上,在三郎到达别墅之前,鞠子就已经被杀害了。因此,读者从一开始就被作者骗了。”

“终于有人注意到了吗!混账!不不不——哎呀,真是惊人的推理,您的根据呢?”

“喂,我说主持人,你刚才说什么了?我没听清楚。”

“啊不,只是我的自言自语罢了。请别在意,继续您的推理。”

“鞠子的被害时间是误导的一环。发现尸体后,丸茂从鞠子的体温推测,她是在一个小时左右以前被杀害的。但这只能说是个大致的时段,死者的体温不是用体温计精确测量出来的,推测出死亡时间在一小时之前的丸茂又并非医生或法医。”

“有关这个推测,丸茂本人也说了,只是大致的死亡时段。”

“约一个小时以前——作者故意使用这种暧昧不清的表达,就是为了加强读者的印象,认为鞠子就是在三郎睡觉的时候被杀害的。但是,仔细想想的话,会发现这样很奇怪。也就是所谓‘作品的内在逻辑’。”

“何出此言呢?”

“至于我为什么这么说……如果凶手是在三郎睡觉期间实施杀人的话,会显得很不自然——明明随时都有杀害鞠子的机会,却偏偏要等到三郎来了之后再动手。三郎到达别墅后,没过多久就回自己的房间休息了,但这是凶手无法事先预料到的。如果三郎到别墅之后就一直坐在休息室里,对于凶手来说不就等于平白无故多了个监视自己行动的人吗?这样可能会失去最佳犯罪时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