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第9/13页)
“因此,无论解读这个大纲的指示的人是谁,是依照字面意思理解,在死者的房间里给梨下毒,我马上看出,这是心智不成熟的迹象,换句话说,这是一个由成人构思、但由小孩执行的案件。该行动显示出,当指令暧昧不明时,童稚的心思是如何运作的。”
“绝对错不了。”巡官喃喃地说。
“第二个矛盾。你们记得实验室地板上的灰尘里有许多脚印,没有一个是完整清晰的。这些灰尘不可能和哈特原来的计谋有任何关联。显而易见——因为根据该计划,他自己还住在实验室里,根本不会有任何灰尘。所以那些脚印和任何由其推断出来的结论,都涵括于真实情况之内。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实验室的使用者把所有清晰的脚印全都磨掉了——一方面,对一个小男孩来说,做法十分精明,然而在房间唯一的那扇门附近,没有一个脚印——不管是被破坏或没被破坏的!成人不会忽略在门附近留下脚印,因为他进来的真正方法是通过烟囱,而这点应该要当作秘密严加保护。门附近的脚印可以误导警方以为闯入者是从房门进来的,案犯也许用了一把复制的钥匙。门附近没有任何脚印,绝对会将调查引向壁炉。又一次,如我所说,一个心智不成熟的迹象。他忽视了他行动上最明显的破绽——因为他确实想到把脚印磨掉,若换成一个成人,当然不会留下这个破绽。”
“加上这点,”萨姆粗着嗓子说,“天哪,我真笨!”
“第三个矛盾,大概是所有矛盾中最有趣的一个。”雷恩的眼睛一时灼灼有光,“你们两人——和我一样——都被杀死哈特太太的那件不可思议的武器搞得很困惑。那么多可用的武器,却用一把曼陀林琴!为什么?坦白说,在我读到大纲之前,我一点儿也想不通为什么杰奇会选一把曼陀林琴作为凶器。自然我假定,无论他跟从的是谁的策略,指定使用曼陀林琴一定有其特殊的理由,我甚至想到,使用曼陀林琴可能只是为了暗示其拥有者约克与本案的关联,但那也不合道理。”
他再度拿起大纲。“参考大纲上面怎么说?没有一个字提到曼陀林琴!它只是这样说:‘用钝器敲击埃米莉的头。’”
萨姆瞪大眼睛,雷恩点点头。“我知道你得出结论了。完全孩子气的理解方式!随便问一个十三岁的小孩,‘钝器’是什么意思,大概千分之九百九十九都不知道答案。大纲里再没有其他字眼提及这个杀人的钝器。约克·哈特不假思索地写下这个名词,知道任何成人都会明白,钝器是指一种不锐利的、沉重的武器。杰奇读到这个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必须取得一种叫做‘钝器’的怪东西,然后用这东西敲击他可恶的祖母的头。小孩的心思如何运作?器——这个字对小孩仅代表一个东西:乐器。钝——算了,他不管了,这个字或许连听都没听说过,即使听说过,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或者他曾经查过字典,发现那意指某物是粗的,不是尖的;是圆钝的,不是锐利的。他一定马上联想到了曼陀林琴——如芭芭拉·哈特所言,房子里唯一的一样‘器’,而且又属于策划这桩计谋的罪犯约克·哈特所有!这些都属孩童之举,成人中只有白痴才会以那种方式理解‘钝器’。”
“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布鲁诺反反复复只讲得出这句话。
“整个来说,我知道杰奇在实验室找到了那份手稿,然后一步步地根据指示,实践真正的罪行。现在,想想大纲本身:它特别说明,约克·哈特本人——当然,哈特是指在小说里代表他本人的那个角色——是那名凶手。假设是一个成人找到了那份大纲,并计划根据大纲实施真正的罪行。他读到约克是故事里的罪犯,但是约克已经死了,难道他不会因而舍弃所有指明约克是凶手的计策吗?自然会。然而我们的这位凶手做了什么?他使用秘鲁香油,依大纲的说明,这是指向约克·哈特的线索。约克·哈特对香油的设计很聪明:香油是指向故事里的凶手的一种‘气味’,因为该线索,他才会在故事结束的时候被逮住。然而,在真实生活里,既然哈特已经死了,使用香草的气味来引人怀疑约克·哈特岂不幼稚?!在这里我们又发现了什么?一种盲目跟从文字指示的心思——一个不成熟的脑袋。
“第四个矛盾,或许这是第五个?在哈特的故事里,他自己是罪犯,并且暗植一条线索指向他本人——香草的气味。在他的故事里那是真线索,但是鞋子——康拉德的鞋子——是假线索,原意就是要将其当作假线索,刻意嫁祸康拉德,以误导警方偏离正确的调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