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疑(第5/6页)

现在对比良来讲,这张简略的地图成了他唯一的依靠,因为问路等于在给警察帮忙。他根据地图显示,迈开大步向东南方向走去。

真是艰难的逃亡之旅。黑黝黝的山影似乎要压向他一般令他窒息。他不时拿出手电筒照一下黑暗中灰白的山路,怀疑自己能不能沿着这条路最终走到美浓。

道路渐渐变窄,窄到连汽车都无法通行。如果没有铸成今晚这样的大错,他绝对不会像溃散的士兵一样,在这条没有尽头的山路上摸索。

当他大约走了八公里,就要进入大山时,前方突然出现了灯笼摇曳的光亮。他不由得停下脚步。那灯笼就在前方,行进得相当迟缓。走在后面的他很想与之保持距离,可对方走得实在太慢了。独自走了这么长的夜路让他心中十分忐忑,那小小灯笼的光亮极大地舒缓了他的情绪。

走近一看,提灯笼的是个女子,应该是要返回附近的村落吧。比良觉得走到这里应该安全了,而且他想问路确定自己是否走对,于是他向女子招呼了一声。

对方吓了一跳,回过头来,灯笼的光亮映照出一张二十三四岁的圆脸。她穿着件土里土气的连衣裙。

比良尽量不引起对方的戒备,小心翼翼地询问前往美浓的道路。女子说自己也是往那个方向去,可以同行。比良穿着规规矩矩的西装,所以女子没有感到什么不安。在这样的夜路上有人引领,比良独自走出去的勇气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女子告诉比良,她刚刚参加了附近亲戚家的丧事,因为明早还有非办不可的事,所以要连夜赶回家,没办法在亲戚家里住。比良说自己是九州人,要去美浓拜访朋友。

两人边走边聊,比良为能有女人的陪伴而由衷地高兴。走过悬崖的边缘时,远处传来河水奔流的声音。女人告诉他,这里叫四十曲,山顶是越前与美浓的分界,再走一会儿就是轻松的下坡路了。

听了女子的话,比良安心不少。熟悉地形比什么都强,在夜里翻越如此险峻的山脉也因此不再让他害怕。女子全无戒心,不仅如此,甚至还对远道而来的比良怀有一丝好奇。于是,这对偶然相遇的旅伴渐渐亲密起来。

到了一处平缓地带,女子说要休息一下,可能是担心比良走累了。实际上,比良的确累了。两人在草地上停住脚步,女子将灯笼的竹竿插在岩石的裂缝里,在比良身旁跪坐下来。她告诉比良自己就要结婚了。

比良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杀人之后的亢奋激起了他的性冲动。不过这也很正常。在西方小说中,出现过丈夫刚下葬,妻子就在墓地与年轻男子通奸的桥段。而此刻,在这夜深人静的山中,只有他们两个孤男寡女,与小说中常有的风雨之夜男女拥抱的老套情节颇有几分相似。比良将手搭上女子的肩,对方没有丝毫抗拒,似乎正期盼着这一切。他一把将女子搂入怀中,二话没说就把她按倒在草地上,女子温顺地配合比良。在灯笼光亮的映照下,乡村女子的脸上呈现出一种朴素的美丽。

偏僻乡村的女子仍旧沿袭着过去的性风俗思想,所以比良并没有觉得这名女子生性放荡。不,人世间除了杀人,还有什么更大罪恶呢?他觉得自己仿佛身处一座无人小岛,与这名女子尽情燃烧着火热的生命。女子既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了解他的来历身份。

04

之后过了两年。发生在福井县深山里的那起事件,如同比良直树少年时代的记忆一样,距离他越来越远。

那以后,比良听说了宇津原平助老人遇害的传闻。他不记得是从哪里听说的,学者同行中也有人曾经去过老人的家。但是,刑警没有来找他,警方完全没有将他划入搜查范围。

比良尽量不去回想自己杀害老人的那一幕,却无法忘记山中与他结伴夜行的乡村姑娘——那张在灯笼光映照下的圆脸。老天帮忙,浪漫的记忆将杀人的忌讳一扫而空。

又过了三年,杀害宇津原老人的事早已被比良从脑海中彻底拂净。即使偶然想起,他也认为凶手并非自己,而是其他人。

又过了两年,到了宇津原老人遇害的第七年。

一位历史学家在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白石《史疑》的论文,作者写得洋洋洒洒,好似他已通读了宇津原老人所藏的《史疑》一样——尽管老人根本就不曾拥有《史疑》。

众多学者都被那位自称是藩侯门客后代的农村老汉欺骗,这些有识之士不过是被这个无知的藏书狂随意捉弄了。

而此时的比良已经坐上了比大学讲师更高的位置,读了那篇杂志上的论文后,不由得发了脾气。居然有人根据那子虚乌有的《史疑》胡编滥造,写得像自己亲眼看过一样!这令比良难以接受。于是,他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暗中批驳上述学者,陈述《史疑》并不存世的种种理由。他对自己的说法绝对有自信,所以文章非常有说服力。有些学者仍相信老人拥有《史疑》,他们尽管对比良的说法持怀疑态度,也拿不出证据反驳。从这个意义上讲,比良对《史疑》存在的否定说法,在学术界得到了强烈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