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疑(第4/6页)
就算这个行为属于盗窃,但从对学术方面上讲,自己是不是会被原谅呢?这和盗窃财物不同,与其他刑事犯罪有本质区别。
就这样,比良在心里为自己的想法辩护。
早在二战以前,一位知名的考古学家曾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将神社、寺院里收藏的古文献带了出来,事情败露后,他被开除公职。但学术界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给予他相当高的学术评价。这毕竟与盗窃财物不一样,是过分专注于学术的结果。沾满灰尘的古文献堆积在神社或寺院的黑暗角落里,什么意义也没有。珍贵的资料只有转移到有才能的学者手中,才会焕发出的生命力。趁老人不在的时候进去翻一翻《史疑》,应该不会受到惩罚。而且那又不是盗窃,只是看一看其中的内容而已。
比良思忖着。
03
比良下定了决心,但他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动。他不知道宇津原老人何时会外出,如果在他家附近徘徊窥探,则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怀疑。这里和大城市不一样,陌生人肯定会招来关注的目光。
所以,比良一直在外面等待天黑。最后一班回家的巴士在晚上八点,在那之前一定要趁机窥视一下《史疑》的内容。考虑到全书共有二十一卷,一下子肯定读不完,他决定挑选几卷重要的带回去。
最初,比良直树只是出于这样纯粹的动机。然而,很多时候尽管动机纯粹,结果却有可能朝无法预料的方向发展。
比良潜入那座房子时,老人已经关上房门就寝了。人上了岁数往往睡得比较早。正如比良想象的那样,偏僻山村疏于防范,他很容易就从房后潜入了屋内。
比良顺利地进入了老人的藏书间。老人真不愧为骄傲的藏书家,书架上排满了各种各样的古代文书和笔记。不过这里到底不是大学里的资料室,八叠大的房间可容纳的东西毕竟有限,从中找出《史疑》应该很容易。
比良举着手电筒仔细查看书架。《史疑》有二十一卷,从体积上看应该一目了然。然而,书架上的藏书都不过只有七八卷的样子。
根本没有《史疑》!
老家伙在说谎。他装作藏有白石著作,实际是在愚弄大家。当然,比良有一刻曾猜测,老人可能把最珍贵的《史疑》保存在了其他地方,但是从藏书间的状态看,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为零。
就在这时,比良突然被人从身后抱住,接着是老人的大声呼喊:“小偷!小偷!”
比良惊慌失措。那一瞬间,他猛然意识到这可能会是自己学者生涯的终结。他拼命挣扎,可老人已经将他死死缠住。“小偷!小偷!”的呼喊格外有力,与他上了年岁的虚弱身体很不相称。
下意识之中,比良扳倒了老人。这时,借着手电筒射出的光亮,老人认出了比良,惊叫道:“啊?你不是白天来的人吗?”
比良走投无路,他用尽全身力气掐住老人的喉咙。老人的叫声渐渐低了下去,最终停止了呼吸。
比良正要从屋里逃走时,忽然想起自己白天给过老人一张名片。那张小纸片会把自己送上断头台!他手忙脚乱地返回白天与老人谈话的房间。谢天谢地,名片仍静静地躺在桌上。比良抓起名片放回自己的名片夹。这时,他稍稍平静下来,想出了伪装抢劫现场的主意。于是他将屋内的物品弄乱,然后匆匆离开老人的家。老人独居,所以没人会知道他损失了多少财产,自己即使什么也不拿,这种情况也肯定会被认为是入室抢劫。
山村的夜来得很快,外头一个人影也没有。
比良看了一下手表,八点半,末班巴士早开走了。即使来得及赶上,乘坐巴士也极其危险。老人的尸体明天肯定会被发现,不过那应该需要一点时间。附近的人似乎不怎么接近那座房子,只要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不会有人来找老人。但是比良又想,村民知道白天曾有人拜访过老人,肯定会要求警察调查末班巴士上的乘客。
比良为白天村民见过自己的容貌而惴惴不安。这事无疑会传到警察的耳朵里,不过他想起那些村民相当冷淡,没仔细看过他的长相。老人不近人情,所以没有人缘,为他指路的人当时只是扭着脸,匆忙比划了一下。即使村民记得他的容貌,也不会知道他的身份。等警察发现老人的尸体并展开侦查的时候,他已经快到东京了。
比良考虑了良久,认为不能在附近乘坐列车。当然,在附近的村庄投宿就更危险了。
最后他决定走夜路,并且不走来时民营铁路的路线,而是绕道朝反方向,在美浓坐火车去名古屋换车回家。幸好包中带有这一带的地图,他蹲下身,用手电筒查看地图,到美浓的铁路车站还需走很长一段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