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7/8页)

[48] 克拉科夫:波兰南部城市。

[49] 罗兹:波兰中部城市。

[50] 锡安山:《旧约》时代耶路撒冷城内两山中的东山,相传是古大卫王及其子孙的宫殿及神庙的所在地,意指耶路撒冷。

[51] 马龙·白兰度(1924——2004):美国著名戏剧和电影演员。

[52] 扫罗王:《圣经》人物,以色列第一个国王。

[53] Sha:意第绪语,意为“安静”。

[54] Shoyn:意第绪语,意为“够了”、“结束了”。

[55] 该隐:亚当与夏娃之子,杀其弟亚伯。见《旧约·创世记》四章一节至二十四节。

[56] Hada ibnak?阿拉伯语,意为“这是你的儿子?”

[57] Hada waladi wa’illi kaman wahad,zeghir.阿拉伯语,意为“这是我的儿子。我还有一个小一点的孩子”。

[58] Allah karim,ya Abu-Yoni.阿拉伯语,意为“上帝保佑你,约尼他爸”。

[59] 逾越节:以色列人的重要节期,纪念神带领他们祖先出埃及的恩惠。参见《旧约·出埃及记》十二章。节期在犹太历正月(亚笔月),即公历4月1日前后,人们吃无酵饼。

[60] 押沙龙:大卫王之宠儿,后因反叛其父被杀。参见《旧约·撒母耳记下》三章三节和十三章二十一节至十八章三十三节。

[61] 宣礼员:伊斯兰教清真寺塔顶上按时呼唤信徒做礼拜的人。

[62] 比斯开湾:在伊比利亚半岛和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之间。

[63] 加利利:巴勒斯坦北部一多山地区。

[64] 唐璜:西班牙传奇中的浪荡子,是一个专门勾引女性的贵族。

[65] 厄洛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

[66] 鲁道夫·瓦伦蒂诺(1895——1926):美国电影演员,由其主演过的无声电影《酋长》、《鹰》等均富浪漫色彩,曾引起众多女影迷的狂热崇拜。

[67] 拉翁事件指50年代中期以色列政府内部发生的情报工作失误事件,该事件引起了执政的巴勒斯坦工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平哈斯·拉翁(1904——1976),以色列国务活动家,犹太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曾被指责应对以色列特工人员1954年7月在埃及惨遭失败负责,这件事以后演变成拉翁事件。

[68] A groysser gesheft:意第绪语,意为“一桩了不起的大事”。

[69] 赫梅利尼茨基(?1595——1657):哥萨克人首领(1648——1657)。

[70] 彼特留拉(1879——1926):乌克兰的社会党领导人。

[71] 贝文(1881——1951):英国工联主义者、政治家。

[72] 语出《旧约·何西阿书》八章七节。

[73] 基甸:以色列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见《旧约·士师记》六章十一节至八章二十七节。

[74] 宁录:《圣经》人物,以英勇的猎手而闻名,见《旧约·创世记》十章八节至十节。

[75] 拉比:希伯来语中为“老师”的意思,指犹太教负责执行教规、律法并主持宗教仪式的人员或犹太教会众领袖。

[76] 梅纽因(1916——1999):美国小提琴演奏家、指挥家。

[77] 海费兹(1901——1987):俄裔美籍小提琴家。

[78] 包罗霍夫(1881——1917):犹太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社会主义犹太复国主义最著名的思想家和领袖之一。

[79] 约押:《圣经》中大卫王军队的元帅。见《旧约·撒母耳记下》二、三、十一、十四、十八、二十章的有关内容。

[80] 押尼珥:《圣经》人物,古以色列第一代国王扫罗之堂兄弟,军队指挥官。见《旧约·撒母耳记下》二章八节至三章三十节。

[81] 以笏:古以色列的民族英雄。见《圣经·士师记》三章十二节至三十节。

[82] 拿八:古希伯来一富户,为人刚愎凶恶。见《圣经·撒母耳记上》二十五章的有关内容。

[83] Geendikt:意第绪语,意为“完了”、“结束了”。

[84] jongleur:法语,意为“行吟诗人”。

[85] feinshmecher:意第绪语,意为“敏感的人”。

[86] 埃及法老阻止摩西率为奴的以色列人出境,上帝便帮以色列人对埃及行了十次灾难,第九次是使埃及全境黑暗。见《旧约·出埃及记》七章至十一章。

[87] 扎罗:阿扎赖亚的昵称。

[88] 康塔塔:乐曲名,原指声乐曲,现泛指声乐与器乐相结合的乐曲,取宗教或一般性内容,仅唱而不表演。巴赫以创作此种乐曲见长。

[89] 阿尔比诺尼(1671——1750):意大利作曲家,其歌剧和器乐作品以文雅和富有魅力著称。

[90] 维瓦尔迪(1678——1741):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作品有歌剧、宗教音乐、协奏曲等,以四部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最受欢迎。

[91] 阿姆哈拉语:埃塞俄比亚官方语言,通行于该国中部及南部高地。

[92] 马丁·布贝尔(1878——1965):生于奥地利的德国犹太宗教哲学家、《圣经》翻译家,1938年被迫离开德国,曾任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社会哲学教授,其哲学思想接近哈西德主义和存在主义,认为生存就是神与人、人和世界之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