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弄清一位著名芬兰将军的身份(第7/7页)
【注释】
[1] 斯科普斯山校区,以色列最著名的大学希伯来大学最早的一座校区。
[2] 萨达特(1918——1981),埃及总统(1970——1981),和平解决埃以冲突,与以色列总理贝京共获1978年诺贝尔和平奖,后遇刺身亡。
[3] 萨尔曼·拉什迪(1947——),英国作家,生于印度孟买,其长篇小说《撒旦的诗篇》激起了穆斯林世界的强烈义愤以及一系列外交纠纷,并招致暗杀威胁,因此一度隐藏自己的行踪。
[4] 耶霍沙夫特·哈尔卡比(1921——1998),以色列将军、希伯来大学教授,从事政治学和战略研究,在政治学、战略研究、核战争与和平、以色列在阿以冲突中的立场等方面写过多部著作。
[5] 犹太起义,通指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的两次大起义。这两次大起义分别发生于公元66年和公元132年,后均遭惨重失败。
[6] 塞法尔迪,西班牙系犹太人。源自希伯来语,原指第一圣殿被毁后犹太人的流散地。中世纪时指西班牙的犹太人。1492年被驱逐后迁居北非、意大利、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巴尔干地区和奥斯曼帝国等地。后与葡萄牙被逐犹太人汇合。在伦敦、阿姆斯特丹、汉堡、波尔多、巴约讷以及西欧、西印度群岛、北美等地均建有社团。在希伯来语口音、礼拜祷词、律法传统和宗教礼仪上与阿什肯纳齐(参见二百八十三页关于“阿什肯纳齐”的注解)有所不同。在地中海沿岸各国,操拉第诺语。人数少于阿什肯纳齐,大多居住在以色列。以色列国大拉比院由两系犹太人各设一名大拉比组成。
[7] 以撒是古以色列民族的先祖、希伯来族长、亚伯拉罕和撒拉的独生子、雅各的父亲。《旧约·创世记》二十二章记载,亚伯拉罕在年满一百岁时,蒙上帝赐福,妻子撒拉生了独生子以撒。因以撒为父母年老时所生,父母对他非常珍爱。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曾在以撒年少时让亚伯拉罕将其献为燔祭,亚伯拉罕遵命而行,显示出他对上帝的绝对顺服和忠心,于是上帝就让他用山羊替代以撒献上。
[8] 在伊斯兰教里,亚伯拉罕是将以实玛利而不是将以撒献作燔祭的。
[9] 英文版中此处为cockroach(蟑螂),但因《变形记》中文本中通译为“甲虫”,此处保留“甲虫”的译法。
[10] 经文护符匣,指两个成对、内装写有特定经文的羊皮纸条的小匣,由犹太男子佩戴,一个在左臂,另一个在额部,用以提醒佩戴者遵守律法。
[11] 语出《新约·马太福音》六章二十三节。
[12] 亚当的苹果,即喉结。
[13] 《新约·约翰福音》一章十一节上说: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
[14] 《旧约·诗篇》一百〇四篇三十二节上说:他看地,地便震动;他摸山,山就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