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6/6页)
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武士若是杀死了另一名武士,自己就得切腹谢罪。这对兄弟返回家门时,心里早已做好自杀的准备,父亲也叫他们俩并排跪好,打算让兄弟俩按照顺序切腹,并由自己亲自担任切腹的证人,替他们做个了断。不巧的是,兄弟俩的母亲这时正到好友家做客,不在家里。父亲觉得儿子自杀之前,至少也该让他们跟母亲见上最后一面才合情理,便立刻差人把妻子接回来。而兄弟俩等待母亲回来的这段时间,父亲则尽量拖延时间,一面严厉训斥儿子,一面忙着布置切腹的场地。
说来凑巧,当时他们的母亲拜访的高木家,是一位有钱有势的远亲。由于当时的社会已处于剧变时期,有关武士的许多规矩,也不像从前那么严格执行了。再加上那个被杀害的对手,大家都知道他是个风评极差的无赖,所以高木接到消息后,便陪着兄弟俩的母亲一起回到长井家。他向兄弟俩的父亲建议,在官府出面调查之前,最好暂时不要采取任何行动。
接着,高木便帮忙到处奔走。第一步是先疏通家老(7) ,再经由家老,取得藩主的同情。好在死者的父母特别通晓事理,平时就对儿子的顽劣行径深感头痛,同时他们也理解,儿子被杀全是因为自己主动挑衅,所以听说有人正在奔走活动,想让这对兄弟从宽处理时,他们也没表示异议。于是,长井家这对兄弟暂时被父亲关进密室,闭门思过,两人都表达了忏悔之意,不久,他们便一起悄悄地离家出走了。
三年后,哥哥在京都遭到浪人杀害。到了第四年,国家大权落入明治天皇手里,改元明治。又过了五六年,诚之进把父母从家乡接到东京,自己也娶妻成家,并把名字改为单名“得”。这时,曾经救过他一命的高木早已去世,家业已传到高木的养子手里。长井得多次怂恿高木家的养子到东京来当官,对方一直不为所动。这位养子生了两个小孩,男孩进了京都的同志社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待了很长一段时间,目前回到神户创办各种事业,早已累积了相当的财富。女孩嫁给当地一家富户。而现在被父亲挑中作为代助结婚对象的,就是这户有钱人家的小姐。
“说起来,这段往事的情节真是错综复杂呀。我听了都吓一大跳呢。”嫂嫂对代助说。
“父亲早就说过无数遍了,不是吗?”
“可那时并没提到要娶他家小姐当媳妇呀,所以我之前也没有仔细听。”
“佐川家有那样一位小姐吗?我怎么从没听说过。”
“你就娶了她吧。”
“嫂子赞成这门婚事?”
“赞成啊。不是很有缘分吗?”
“结婚成家,与其靠祖先安排的缘分,不如靠自己找到的缘分比较好。”
“哦?难道你已经有那样的对象了?”
代助没有回答,脸上露出了苦笑。
(1) 天保遗风:“天保”是幕府末期(1830—1844)的年号。后来常被用来形容“落伍”,或表示一种“怀旧的品位”。明治时代曾经流行过“天保钱”“天保老人”等名词。
(2) 三越陈列所:指三越百货公司的前身“三越吴服店”。江户时代一般商店的购物形态是由顾客提出要求,再由店员拿出商品交给顾客。“三越吴服店”首创以陈列方式让顾客自由选取商品,所以被称为“陈列所”。
(3) 相扑常设馆:日本最早兴建的国技馆,位于东京的两国。这部小说于1909年6月27日开始在《东京朝日新闻》连载,文中提到这座建筑的时间,刚好也是相扑常设馆开幕时期。
(4) 诚者天之道也:出自《中庸》第二十章,“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5) 缝子:即哥哥家的女儿“缝”。据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世界大百科事典》解释:江户时代的日本女性取名,习惯取两个假名组成的名字,到了明治、大正时代,受过教育的女性流行把假名转换为汉字,更喜欢模仿贵族女性取名的方式,在名字的汉字后面加一个“子”。小说里的“缝”,有时也写成“缝子”,正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
(6) 襦袢:和服的内衣,形状跟和服相仿,尺寸较为贴身。当时洋服已传入日本,但一般人还是习惯穿和服,却喜欢把洋服的高领白衬衣当成和服内衣穿在里面。
(7) 家老:江户时代幕府或领地的职位。地位很高,仅次于幕府将军或藩主。通常幕府或领地都设家老数人,采取合议制管理幕府和领地的政治、经济与军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