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12/18页)
“坐在后排的那个人是谁?”安小声问道。这人在后边模模糊糊的,她看不清楚。
“我不知道,从没来过。我想大概是个捐款支持演出的人,想饱饱眼福。”她开始模仿起这个假想中的人物来:“考里尔先生,您介绍我认识认识这些小姐们好不好?我要好好感谢感谢她们这么卖劲儿,使得这次演出获得成功。您肯不肯赏光同我去吃一顿饭,小姐?”
“别说话,鲁比,精神集中点儿。”考里尔先生说。
“阿拉丁到了北京,
他说什么呀?”
“好了,这次成了。”
“对不起,考里尔先生,”鲁比说,“我能问您一个问题吗?”
“好了,梅迪欧小姐,现在该轮到您和布利克先生的一场了。好了,你要问我什么?”
“我要问,阿拉丁说的到底是什么。”
“我要演员们有纪律,”考里尔先生说,“自始至终都要有纪律。”考里尔先生身材不高,眼神很凶,头发是草黄色,下巴颏缩了进去。他时不时地往肩膀后面看一眼,生怕有人在身后同他捣鬼。他导演的本领并不高,弄到这个位置是因为有人给说了情,至于究竟经过几层关系,就没人说得清了。所谓关系链就是这样的:有人欠某人一笔钱,而借给人钱的这个人有个侄儿……但考里尔先生并不是这人的侄子,关系最后拉到考里尔先生身上,中间还隔着好几道手。这里面还关系到梅迪欧小姐。总而言之,关系非常复杂,一时很难说清。人们常常误以为考里尔先生是靠着自己的本领捞到这个工作的。梅迪欧小姐就不是这种情况,她并不吹嘘自己有什么演剧的才华,她经常给专门为妇女编的小报写一些小文章,什么《勤奋是促使演员成功的唯一途径》等。她这时又点起一根纸烟说:“你是在和我讲话吗?”她对阿尔弗雷德·布利克说。布利克穿着一套晚餐礼服,肩膀上披着一块红色毛线围巾。“那是为了躲开所有那些……皇家游园会。”
考里尔先生说:“谁也别离开剧场。”他胆怯地回过头来看看观众席后面的胖绅士。胖绅士这时已经走到亮处来。考里尔先生之所以能够到诺维治来,之所以能够站到舞台前面这个众目睽睽的导演位置(他总是担心演员不听自己的话,吓得心惊胆战),也多亏这位胖绅士这关系链的一环。
“要是您这场戏已经排演完,考里尔先生,”胖绅士说,“您介绍我认识一下您的姑娘们好不好呀?我可不愿意打搅你们演戏。”
“当然,当然。”考里尔先生说。接着他又转过身去对女演员说:“姑娘们,这位是戴维南特先生,是咱们的主要赞助人之一。”
“戴维斯,不是戴维南特,”胖子说,“我已经把戴维南特的股份全买下来了。”他挥了挥手,小手指上的绿宝石闪烁了一下,映到安的眼睛里。他说:“在演出的这些日子,我要邀请你们每一位姑娘出去吃饭,表示一下我的心意。诸位热心艺术,我们这个童话剧肯定会大获成功,我由衷感到钦佩。哪一位愿意第一个接受我邀请?”他快乐得有些得意忘形,仿佛突然发现自己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只要填补一个真空就成了。
“梅迪欧小姐。”他不太热情地说。他首先邀请剧中的主角只是为了让合唱队的女孩子相信他请客并没有怀着邪念。
“对不起,”梅迪欧小姐说,“我说好了要同布利克去吃饭。”
安一句话也没有说就走了出去。她并不想对戴维斯表现傲慢,只不过他的突然出现使她感到震惊。安相信命运,相信上帝,相信善和恶,相信马厩里的耶稣以及庆祝圣诞节的一切仪式。她相信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把人们安排到一起,驱使人们走上他们不情愿走的道路。但是她打定主意决不参与任何事,既不扮演上帝的角色,也不参加魔鬼的游戏。莱文已经被她甩开了,她把莱文扔在一所空房子的浴室里,同她再也没什么关系了。当然了,她不会出卖莱文,因为她还没有站到那组织起来的百万大军一边。但是另一方面,她也决不想帮他的忙。在她从更衣室走出来,穿过剧场大门,直到她走到诺维治的商业街上,她走的一直是一条不偏不倚、严格中立的道路。
但是街头的景象却叫她一下子停住了脚步。街上人非常多,所有的人都站在南边人行道上。从剧场门口一直排到市场前面。一双双的眼睛都注视着华莱士大绸布店楼顶上灯光拼出的最新消息。自上次大选以后,她再也没见过这样的场景,但这次不一样,因为没有欢呼声。人们在念着欧洲大陆军队调动频繁,英国颁布预防毒气弹空袭紧急措施等消息。上次大战爆发时,安的年纪还很小,她不记得当时的情况了,但是她从书上读到过王宫前拥挤不堪的人群,征兵办事处前排着长队,人民意气风发。在她想象中,这应该是每次大战开始时的普遍情景。如果说她对战争也怀着恐惧,那是因为她担心她自己和麦瑟尔的命运。她想象中的战争是在欢呼和旗帜的背景上演出的一场个人悲剧,但是现在她看到的景象却大不相同。沉默的人群一点儿也没显出炽热的爱国情绪,相反,人们个个怀着惊惧的心情。一张张苍白的面孔仰视着天空,仿佛整个人间在向空中吁请似的。他们不是向任何神明祈求,他们希望的只是那楼顶上的灯光给他们拼出另外一个故事。这些人刚刚下班,有的拿着工具,有的夹着公文包,但是建筑物上的几排灯泡却把他们拦在半路,灯光闪现出他们简直无法理解的复杂的消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