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7/15页)
他把粗毛毯披在肩膀上,爬到洞外。外面正是上午,二月底的一天上午。阳光灿烂。大地散发出潮湿的岩石、青苔和水的气味。风里已经有一点银莲花的香气。他蹲在洞穴前的地上。阳光温暖着他的身体。他吸入新鲜空气。他回想起他已经逃脱的雾气,仍然感到不寒而栗,当他的背上感觉到暖和时,由于舒适而打着寒噤。这个外部世界依然存在,即便只是一个消失点也是好的。假如他在坑道出口处没有再发现世界,那么其恐怖是不堪设想的!假如没有光,没有气味,什么也没有——里里外外,到处只有这可怕的雾气……
惊恐逐渐退却。畏惧渐渐松开了手,格雷诺耶开始觉得安全多了。将近中午时,他又变得从容了。他把左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鼻子下,穿过两指进行呼吸。他闻着潮湿的、银莲花香的春天空气。他从自己的指头上什么也没闻到。他把手翻过来,嗅着掌心。他感觉到手的温暖,但是什么也没闻到。他把衬衣的破袖子捋得高高的,把鼻子埋在肘弯部位。他知道这是所有人散发自己气味的部位。但他什么也没闻到。在腋下,在脚上,他什么也没嗅到,他尽可能弯下身子去嗅下身,什么也没嗅到。事情太滑稽了,他,格雷诺耶,可以嗅到数里开外其他任何人的气味,却无法嗅到不足一个手掌距离的自己下身的气味!尽管如此,他并不惊慌,而是冷静考虑着,对自己说了下面的话:“我并非没有气味,因为一切都有气味。更确切地说是这样:我嗅不出自己的气味,因为我一生下来就日复一日地嗅过我的气味,因此我的鼻子对我自己的气味麻木不仁了。如果我能把我的气味或至少一部分气味同我本人分开,分离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它那里,那么我就能很好地嗅到它——也就是我。”
他放下粗毛毯,脱去他的衣服,或者说,脱下他原来衣服上尚存的破布、碎布。这些衣服他穿了七年,从未脱过。它们自然浸透了他的气味。他把它们扔到洞穴入口处的废物堆上,立即走开。然后他,七年以来第一次,重新登上山顶。在那里,他站到当年抵达时站过的那个位置上,鼻子朝西,让风在他那赤裸的身体四周呼啸而过。他的意图是,把自己身上的气味全吹光,尽可能用西风——就是说用大海和潮湿的草地的气味——来填满,使这气味超过他自己身体的气味,他希望因此在他——格雷诺耶——和他的衣服之间产生气味差,从而使他可以清楚地觉察出来。为了使鼻子尽可能不嗅到自己的气味,他把上身向前弯,把脖子尽可能伸长迎着风,把手臂向后伸。他活脱是个即将跳入水中的游泳运动员。
一连几个小时,他都保持着这种极其滑稽可笑的姿势,尽管阳光还很弱,他那早已不习惯光、像蛆一样白的皮肤已经晒得像龙虾一样红。傍晚他又回到洞穴里。他老远已经看到了那堆衣服。在离它们几米处,他捂住鼻子,直到把鼻子垂到贴近衣服时才把手放开。他做着从巴尔迪尼那里学来的那种嗅气检验,猛地把空气吸进,然后分阶段地让气流出来。为了捕捉气味,他用两只手在衣服上方做成一口钟的形状,然后把鼻子像一个钟舌一样插进去。他想尽一切办法要从衣服中把自己的气味嗅出来,但是衣服里没有这种气味。它肯定不在里面。里面有一千种别的气味。有石头、沙子、青苔、树脂、乌鸦血的气味——甚至几年前他在苏利附近买来的香肠的气味,至今还可以清晰地闻出来。衣服里还有近七八年来的一本嗅觉方面的笔记的气味。它们唯独没有他自己的气味,没有在这期间始终穿着这些衣服的他本人的气味。
现在他有点害怕起来。太阳已经下山,他赤裸着身体站在坑道的入口处,坑道漆黑的尽头就是他住了七年的地方。风凛冽地吹着。他在挨冻,但是他没觉得寒冷,因为他身上有种能对抗寒冷的东西,这就是害怕。这不是他在梦中所感觉到的害怕,即那种担心自己被窒息的害怕,那种害怕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他都必须摆脱,同时他也可以逃脱。此时他所感觉到的害怕,是对自己一无所知的害怕。这是和那种害怕对立的。这害怕他逃脱不了,而是必须迎上前去。即使这认识很可怕,他也无疑得知道,他究竟有没有一种气味。而且现在马上就要知道。马上。
他走回自己的坑道。才走了几米,他已经完全被黑暗包围了,但是他仍像在最亮的光线中那样找到了路径。这条路他走过数千次,每一步、每一个弯他都熟悉,嗅过每一块垂挂下来的悬岩和每一块突出的石头。寻找道路并不难。困难的事是,他越向前走,就越要对潮水一般在他内心高高泛起并溢出的幽禁恐怖梦幻的回忆进行斗争。但他是勇敢的。这就是说,他怀着不知道的害怕心理对害怕知道的心理进行斗争,他成功了,因为他知道他没有选择余地。当他到达坑道尽头,即填埋了许多卵石的地方时,他才摆脱了两种害怕。他的感觉镇静,他的脑袋清醒,他的鼻子像一把解剖刀一样锋利。他蹲坐下来,把两手放到眼睛上方嗅着。在这地方,在这远离世界的石墓里,他躺了七年之久。若是世界上有什么地方散发出他的气味,那么必定就是这里。他缓慢地呼吸。他仔细地检查着。他需要时间进行判断。他蹲了一刻钟。他的记忆力惊人,他准确地知道七年前这地方散发出的气味,即散发出岩石味和潮湿、含盐的凉爽气味,这气味如此纯洁,说明在任何时候都没有生物、人或动物到过这地方……而如今这里的气味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