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哪个疯狂者的构想(第23/32页)

没有相撞,所以,虽然他有一点感觉,却不知细节,当他开车回到家,走出卡车时他并不肯定发生了什么。对他来说是个利好的日子。11月11号。老兵纪念日。那天早晨他和路易一起——他和路易一起到墙那儿去了,那天下午他从墙那儿回到家,那天晚上他出门去杀死所有的人。是吗?不能断定,因为没有冲撞,但从治疗的角度看,仍然是了不起的一天。第二部分比第一部分疗效更显著。现在方才获得了一种真正的宁静。现在肯尼能够和他对话了。和肯尼肩并肩地射杀,两人都打开全自动开关,只听海克特,队长,厉声下达命令:“拿好你们的东西,我们冲出去!”突然肯尼死掉了。就那么快。在一座小山包上。遭到袭击,撤退——肯尼死掉了。不可能。他的战友,也是个农场上长大的孩子,相同的背景,只是来自密苏里,他们将共同经营牛奶场,一个在六岁看着父亲死去、九岁看着母亲死去的小伙子,被叔叔收养,他爱他叔叔,老是谈论他,一名成功的牛奶场主,拥有相当大的牧场——一百八十头奶牛,在挤奶厅的一边就有十二台机器同时给六头牛挤奶——而肯尼的脑袋不见了,他死了。

似乎莱斯特此刻正和他的战友交谈,向肯尼表示他并没有被忘记。肯尼要他那么干,他干了。现在他知道无论他干什么——即使他连是什么都不清楚——他都是为肯尼干的。即使他的确杀了人,去蹲大牢,也没有关系——不可能有关系,因为他已经是个死人了。这就是为肯尼所做的最后一件事。和他两清了。知道现在肯尼没事了。

(“我走到墙面前,他的名字在上面,却只有沉默。等了又等,等了又等。我看着他,他看着我。我听不见任何声音,没有任何感觉,就在那一刻我明白肯尼有问题。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不知道是什么。但他不会就那样离开我的。这就是为什么他没有给我留下只字片语的缘故。因为我为肯尼做得还远远不够。现在呢?现在肯尼没事了。现在他可以安息了。”“而你还是个死人吗?”“你是个什么东西,笨蛋吗?哦,我跟你说不通,你这个笨蛋!我那么做就因为我已经死掉了!”)

第二天早晨,第一件事,他在车库里听到的就是她和犹太人遇上车祸。每个人都揣测她正在吮吸他,他失控,他们偏离路面,冲过护栏,越过河堤,车头首先落入浅浅的河水之中。犹太人失去对车子的控制。

不,他并不把这事和前一天晚上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他当时不就是开车出门吗,完全处于一种不同的心态之中。

他说:“是吗?出了什么事?谁杀了她?”

“犹太人杀了她。他开出路面了。”

“她很可能正趴在他身上。”

“人家都这么说。”

就这样。对这事也没有任何感觉。还是没有感觉。除了他的痛苦。为什么他对发生在他身上的事那么痛苦,而与此同时她却能够继续在那老犹太人身上干吮吸的勾当?他才是承受痛苦的人,可现在她倒好,一走了事。

不管怎样,他在镇上车库里啜饮早晨的咖啡时,事情在他看来就是这样的。

当每个人都起身向卡车走去的时候,莱斯特说:“我看星期六夜里那音乐再也不会从那幢房子里传出来了。”

诚然,如同有时所发生的那样,没人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但他们照样哈哈大笑,并且在笑声中开始了又一个工作日。

如果她确定自己的住址是在西马萨诸塞州,那么她订阅《纽约书评》的同事就会根据广告追踪到她的头上,特别是如果她进而描述她的长相和列出她的证书的话。然而如果她不明确地说出她的住址,她很可能到头来在半径为一百,两百,甚至三百英里的范围内都别想得到任何人的回应。既然在她研究过的刊载在《纽约书评》上的广告里女人所披露的年龄都比她本人的要大到十五乃至三十岁不等,她怎么可以径自暴露她自己的正确年龄——正确地描述她各方面的情况——而不引起怀疑?她不是隐瞒了什么非同小可的事,便是曾犯下什么过错。一个女人声称自己如此年轻,如此迷人,如此富有学养,以致感到大有必要通过个人广告寻找一个男人。倘若她用“满怀激情”形容自己,可能立即被那些色胆包天的人解释为故意挑逗,认为言下之意是“不检点”或更糟,于是信件便会如雪片般地飞进她的《纽约书评》信箱,而写信的都是她根本不屑一顾的男人。但倘若她摆出一副女学者的派头,显出性绝对比不上她对学术、学位及知识方面的追求,她就肯定会鼓励那种过于阴柔的类型向她示爱,而她却是能够和一位她能托付的性爱伙伴竭尽颠鸾倒凤之能事的。倘若她将自己描述为“漂亮”,她就把自己和一种模棱两可、来者不拒类型的女人联系在了一起,然而倘若她直截了当用“美丽”形容自己,倘若她敢于坦诚地启用这个在她情人眼里从未显得过分的字眼——他们曾称她为华美炫目,令人震惊——或倘若,为了在一篇只有大约三十个字的广告文体里求得精确,援引近似于她的长辈对她父亲总是喜欢大加利用的莱斯利·卡伦所做的评论,那么除非是个自大狂,谁都会害怕得退避三舍,或者拒绝把她当做知识分子加以严肃对待。如果她写道:“随信附照片一张,将十分感谢。”或,简单地:“请寄照片。”那可能被误解为她对漂亮长相比对智力、教育程度和文化修养更加看重;而且,她收到的任何照片都可能经过修饰,多年前的,或压根是个伪制品,要求寄照片来甚至可能恰恰让那些她心心念念想引诱的男人打退堂鼓。可是倘若她不要求寄照片,其结果便可能是她一路跑到波士顿,或华盛顿,或更远的地方,为自己找到的晚餐伙伴却是个根本不合适,甚至大倒胃口的人。而且大倒胃口并不一定单单出自于相貌的缘故。如果他专门说谎怎么办?如果他是个骗子呢?如果他是个精神变态者怎么办?如果他患有艾滋病怎么办?如果他粗暴,凶恶,已婚,或正在接受治疗,怎么办?如果他性情乖戾,是个她无法摆脱的人怎么办?如果她把姓名、工作单位给了一个潜伏的坏蛋呢?但,他们第一次会见时,她怎么能不通报自己的姓名呢?在寻找一个引向婚姻和家庭的严肃的、热烈的爱情时,一个爽朗、诚实的人怎么能在一开始便如同她的名字那样就基本的事实说谎呢?另外,种族怎么处理?她应不应当加上善意的劝诱“种族不重要”?但并非不重要;该是不重要的,应当是,完全应当是,倘若不是当年她十七岁时在巴黎遭遇的那场惨痛的失败使她坚信另一种族的男人是个行不通的伴侣——因为他是不可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