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鲍德温(第16/16页)

关于辛克莱·刘易斯的有:格雷斯·黑格·刘易斯(Grace Hegger Lewis)的《带着格雷西的爱》(With Love from Gracie),理查德·林奇曼(Richard Lingeman)的《辛克莱·刘易斯:叛离主街》(Sinclair Lewis:Rebel from Main Street),马克·肖莱尔(Mark Schorer)的《辛克莱·刘易斯:一段美国人生》(Sinclair Lewis:An American Life),詹姆斯·M.哈钦森(James M.Hutchinson)的《辛克莱·刘易斯的崛起,1920——1930》(The Rise of Sinclair Lewis,1920–1930),戈尔·维达尔1992年10月8日发表于《纽约时报书评》上的《辛克莱·刘易斯的浪漫》(“The Romance of Sinclair Lewis”),约翰·厄普代克2002年2月4日发表在《纽约客》上的《没有刹车》(No Brakes),以及约翰·J.科布拉斯(John J.Koblas)和戴夫·佩奇(“Dave Page”)主编的《辛克莱·刘易斯通信集》(Selected Letters of Sinclair Lewis)。

关于卡森·麦卡勒斯的有:弗吉尼亚·斯潘塞卡尔的《孤独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A Lonely Hunter:A Biography of Carson McCullers),若斯亚娜·萨维诺(Josyane Savigneau)的《卡森·麦卡勒斯:一生》(Carson McCullers:A Life),玛格丽塔·G.史密斯(Margarita G.Smith)编的麦卡勒斯的《被抵押的心》(The Mortgaged Heart)和卡洛斯·L.迪尤斯(Carlos L.

Dews)编的她的《神启与夜之光:卡森·麦卡勒斯未完成的自传》(Illumination and Night Glare:The Unfinished Autobiography of Carson McCullers),玛格丽特·B.麦克道尔(Margaret B.McDowell)的《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以及布鲁克·艾伦(Brooke Allen)2000年1月发表于《新标准》(The New Criterion)上的《情感吸血鬼》(“Emotional Vampire”)。

詹姆斯·鲍德温的散文集《土生子札记》《下一次将是烈火》《救赎的十字架》(The Cross of Redemption)以及《入门的票价》(The Price of the Ticket)是对我了解他人生与小说最有帮助的指导。另外,我依靠如下书籍作为主要的生平事迹来源:詹姆斯·坎贝尔(James Campbell)的《在门口讲话:詹姆斯·鲍德温的一生》(Talking at the Gates:A Life of James Baldwin),大卫·利明(David Leeming)的《詹姆斯·鲍德温传》(James Baldwin:A Biography),道格拉斯·菲尔德(Douglas Field)的《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由弗雷德·L.斯坦德利(Fred L.Standley)和路易斯·H.普拉特(Louis H.Pratt)编的《鲍德温谈话录》(Conversations with James Baldwin),玛格达莱娜·J.佐伯罗斯卡(Magdalena J.Zaborowska)的《詹姆斯·鲍德温的土耳其十年:流亡的色情》(James Baldwin’s Turkish Decade:Erotics of Exile),以及小亨利·路易斯·盖茨(Henry Louis Gates Jr.)1992年6月发表在《新共和》上的《上一次已是烈火》(“The Fire Last Time”)。

关于美国历史,除了原始文献和书籍,我主要依赖于约瑟夫·J.埃利斯和戈登·S.伍德关于美国革命和建国国父的著作。我还受惠于贺拉斯·M.卡伦(Horace M.Kallen)的《美利坚合众国的文化与民主》(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向利昂·惠思尔提尔(Leon Wieseltier)致以感谢],大卫·麦库卢(David McCullough)的《伟大旅程:美国人在巴黎》(The Greater Journey:Americans in Paris),小罗纳德·C.怀特(Ronald C.White)的《亚伯拉罕·林肯传》(A.Lincoln:A Biography),德鲁·吉尔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的《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This Republic of Suffering:Death and the American Civil War),以及詹姆斯·麦克弗森(James McPherson)的《自由的呐喊》(Battle Cry of Freedom)。关于20世纪初的美国文学,我用到的有:马尔科姆·考利(Malcolm Cowley)的《流放者归来:二十年代的文学流浪生涯》(Exile’s Return:A Literary Odyssey of the1920s),弗雷德里克·J.霍夫曼(Frederick J.Hoffman)的《20年代:战后十年美国写作》(The20’s:American Writing in the Postwar Decade),以及威廉·H.诺尔蒂(William H.Nolte)主编的《H.L.门肯〈时髦者〉评论》(H.L.Mencken’s Smart Set Criticism)。

最后,我想感谢我如今的家乡华盛顿。尽管这座城市主要是被其政治、最多的暂住人口和政策制定者定义的,我却因为截然不同的各种理由而感激它,这些理由对于这本书的写作是至关重要。三个国家基金会——民主、艺术,以及人文基金会——在我心中体现了真正的华盛顿精神。我借由这座城市的历史纪念碑循迹美国历史,观察它们如何与伟大的文化机构、市民机构和科学机构融合在一起并彼此互补,且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国会图书馆,福尔杰剧院和福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史密森尼博物馆,莎士比亚剧院公司,以及肯尼迪中心——它们都是一种别样的公民爱国主义的不朽纪念碑,都是对热爱与感恩的明证,热爱、感恩的不只是美国历史与文化,而且是它不可改变的与世界其他地方相联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