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空空如也的山间小道(第11/30页)

难道不也是自个儿招致了这普遍的回避吗?难道我不是在报纸刊登的那天,把每一个打开报纸的人都看做是一个立刻会感受到我全部的罪过,并且会继续讲下去来羞辱我的人吗?这篇发表的东西受到了创作童话的历史老师的鼓励,得到了一位撰写地方评论的编辑的提携。尽管我事先也觉得这是无可非议的,(人家终于会知道我是谁了!)可后来我越发觉得这就是一个原罪。庆幸的是,惟一没有被这个穷追不舍的原罪波及的地方就是那个村子。在那里,和今天不一样——其间,村子入口处竖起了那个“林肯山村拜读……”的牌子——,甚至在牧师家里,一张日报都不会引起我的注意。当然,迄今无论怎么说,我毕竟在那里还是土生土长的,坐着汽车和火车来来去去。如今在我的眼里,我永远都不会使自己招人注意了。无论在哪儿,凡是我往日如愿以偿地不招惹人眼了,也包括面对自己,当个无名之辈,而现在,我却在那儿表现为“某个人”。一走出隐蔽,我便因此失去了自己喜爱的环境。在拥挤的人群里,首先是站在火车的过道里或者汽车中间走道里时,一时的惬意感觉为那不舒服的感觉让开道了,变得可以辨认了,我在遭受着一种使我变得孤单无靠的强光线,并且如此——让我最羞愧的——打扰了我那些同行者独自存在的状态。难道在最近几个星期里,我因此才常常骑着自行车去上学吗?这样,我来回几乎需要半天的时间。有许许多多的原因,现在打动了我去独自旅行,然而其中一个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让自己忘记成了公众人物,我暴露自己了,不管这是想像或者不是也罢。那么,伴随着每一个我又会在其中成为默默无闻的人的时刻,我现在不是感觉到这种忘记强有力地在我周围扩展开来吗?不是感觉到一种随着时间和距离越来越有疗效的恩赐吗?难道不是我刚到沃凯因时就被吸引到一个村落里来了吗?这村子在地图上叫做“Pozabljeno”,意思大概是“被遗忘的东西”或者“遗忘”。难道在后来的日子里,人家不是真的让我随心所欲吗?无论我在什么特殊的地方走也好,站也好,坐也好,躺也好或者跑也好,仿佛那都是不言而喻的。

惟独菲拉赫那位老师还神出鬼没地闪现过这个无名之辈的世界里,因为他一再重复着他当时第一眼看到我的印刷品时禁不住呼叫着说出的话。看神态,仿佛他要和一个音乐人合唱似的:“菲利普·柯巴尔”——他直呼了我的大名,我当时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呼叫我,先呼大名后叫姓。的确,直到这个时候,人家只是呼我“柯巴尔·菲利普”,比如,刚刚在服兵役资格考试时还是这样。“别说了!”我这样暗暗地回答他:是的,我下定决心了,永远不再出现在报纸上了,永远不再让自己、家人和同村人蒙受耻辱了。那个沉醉于名望的梦想永远一去不复返了。难道我不是向来就知道自己这辈子永远都一事无成吗?恰恰当我和别人一起在汽车或者火车里时就这样扪心自问,即使我自己在兴奋地看着一本书,在听着一个新的发明,在欣赏着一首乐曲。难道我不是向来就知道自己迟早都会没用了吗?我注定最多不过是当个会计,当个小职员,干一个无非只能和数字打交道的工作吗?有一次,在一个教会节上,有位算命先生就这样告诉我母亲,肯定是想以此来恭维这个乡村妇女和她那个干什么事都不会有用的儿子。而现在,在这家斯洛文尼亚旅店房间里数起钱来,这不就是我的命运的一部分吗?

沃凯因是一片开阔的山谷高地,四面群山环抱。它是从前一个冰川的地表,在西部边缘留下了浩瀚而平静的、在我的记忆中几乎始终没有人烟的沃凯因湖。从它的北岸边,尤利安山脉陡峭耸立,主峰是依然被冰川覆盖的特里格拉夫峰,也叫做“三头峰”。三头峰的模型就坐落在山脚下的湖边上,是供前来度假的孩子们游乐的。南面的山峦是大海前的最后一道大屏障,往后向下通到伊松佐河(斯洛文尼亚的Soca河)。这条河接着继续流经其间的坡地再也看不到树木线了。由于交通十分不便,沃凯因盆地数百年来远离世界,惟有山间羊肠小道将它与伊松佐河谷地和弗留利平原相连,而我经过的东部通道,是随着铁路的建造才真正打开了。

奥地利可谓是一个阿尔卑斯山山国。这个国家有一个别名,叫做“阿尔卑斯山共和国”,它总让我感到诧异,因为我生长在广阔而平坦的雅恩费尔德平原上,离那些山峰还有一些距离(在这个村子里,几乎就没有人有滑雪板,而惟一的雪橇道就是从树林边通到下面的街道上,你几乎刚一滑起来,就又停住了)。然而,在沃凯因,我现在真的发现自己被阿尔卑斯山包围了,并且觉得处在一个阿尔卑斯山山国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沟壑、深谷、阳面和阴面,少见天日,尽管是锅状盆地,却更多是高原,因此视野很开阔。要是我现在闭上眼睛的话,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远离世界的世外桃源。那荒无人烟和深蓝色的湖注定了它的命运,四周群山环抱,地面上连绵起伏的冰川堆石将它划分开来。对它来说,没有一个名称会像开头使用的“山谷高地”更贴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