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第3/5页)
梁见铖对自己年轻意气风发写下的话,感到真情实感的不好意思,无奈地看了眼一脸得意又愉快的明汐,客观地对阿姨说:“每个人的追求都不一样,我们都是努力奋斗让自己小家幸福,从而我们的国家才会好。”
这句话阿姨听懂了!因为这是最普通、最勤劳的中国家庭常见的写照——兢兢业业地追求小日子的幸福。
但梁老板就是厉害啊,连小家幸福,都能上升到国家的高度。难怪,梁老板的企业能做得那么大,原来是做人高度不一样啊。
明汐就喜欢梁老板被赞美,因为梁老板被赞美了,也能说明她很有本事啊——
因为那么有高度的梁老板,还深深仰慕着明小姐呢!
……
周律师所言不虚,反倾销上诉是一场艰难复杂又任务量巨大的持久战。
明汐产后回归明宙,第一件事就是组建应诉团队。在周律师团队的专业指导下,不仅高标准完成配合工作,更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明宙积极应诉的态度,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同样深陷反倾销困境的纺织企业的斗志。更在行业协会的全力支持下——
2009年 7月 3日,美国商务部对中国聚酯短纤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
同年 11月,来自海港和宁市 13家被课以高额反倾销税的纺织企业,一起踏上赴美上诉之路。
有生之年,明汐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以中国商人的身份,坐在美国华盛顿商务部一楼会议大厅,出席一场面向全球媒体公开的纺织品反倾销上诉听证会——端坐于最中间的陈述席。
旁听席座无虚席,中外的媒体记者,无数相机镜头如枪口,全部对准陈述席。
听证会现场的氛围不如想象中肃穆,无形的压迫感也令人紧张。
文化差异、利益冲突、历史纠葛,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落在明汐心里全是沉甸甸的压力,但她不能退缩,全程明汐挺直脊背,保持着自然的抬头姿势。
整场听证会,她只回头看了梁见铖一次。但她知道,在长达两小时的听证过程,梁见铖的目光从未从她身上移开。
首次置身这样的国际大场面,紧张在所难免。但明汐告诉自己,再紧张也要冷静,谦卑也不能失去骄傲,她要在这场听证会,在中外媒体前,当一个有礼有节、有理有据的中国商人。
只是,还是有点感慨。
小时候蹲在电线杆广播底下听着国际新闻,听着里面的叽里呱啦的花式英语,一句句跟着念,直到读书有空就记背单词,再在宜城电大学了几年商务英语,海港工作,当外贸业务员……
当时努力的明小姐只想学好英语多赚到钱,没想到是为了今天。
梁老板说得好呢,学好他国语言,不是为了走遍世界,而是看清世界。
只有看清外在,才能见到本心。
听证会开始,主要由周律师代表明宙陈述观点、提交材料。当一百多斤重的材料被搬上桌面,全场一片哗然——
这些密密麻麻的文件,全是明宙多年来纺织出口的财务数据和内部资料。
要证明明宙销往美国的聚酯短纤价格合理,这些详实的财务信息是最有力的证据。
早在明宙初创时期,深受梁见铖影响,明汐在财务管理上绝不吝啬,现在这些细致入微的财务数据和完整保留的成本票据,成为支撑这场上诉的关键支柱。
看着美国委员惊讶反应,明汐心里紧张渐渐消散,取而代之,是从心底油然而生的坦然。
“中国纺织一直秉持着公平、公正、公开的贸易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美国本土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遭遇困境,原因是多方面,你们不能将自身竞争力下降的责任推到中国企业身上,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周律师陈述完毕后,进入法人质询环节。
意味着明汐要表态了。
一位委员习惯性地敲了敲长桌,问她:“明小姐,请问需要翻译服务吗?”
明汐摇头,她不需要。
梁见铖和周律师都提醒过她:美国律师擅长诱导式询问,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语言陷阱。因此,面对这些人质询,明汐微微前倾身体,全神贯注地捕捉对方话语中的每一个细节。
然而,有些问题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你的工厂是否使用最便宜的淘汰纺织机床生产布料?”
明汐凝眉片刻,从容道:“中国的机床产业位居世界第一,在中国采购高端缝纫机的价格,可能比回收二手淘汰机床还要便宜一半以上。我没有任何理由使用二手淘汰设备,这不合理,也不符合商业逻辑。”
“贵公司是否使用童工?”
这个问题几乎是必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