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4章 艺术的多样性(第4/5页)

说着,他也不去概括这到底是不是荒诞喜剧,而是继续竖起了第二根手指:

“还有就是……我发现大家都忽略掉了一件事。那就是这部影片所承载的时间段,是3个。一个是现代,也就是作者发表小说的时间点,一个是作者聆听零与古斯塔夫先生故事的时代,以及最后古斯塔夫和零的经历。这三点的荧幕尺寸是不一样的。

这虽然只是一些小小的改动,但……看的出来,导演在上面花费了一些心思。

众所周知。

30年代的荧幕电影比例是1.375比1。

而60年代,绝大多数影院的荧幕尺寸,是2.35比1。

但到了80年代,所有主流电影院的尺寸是1.85比1。

我想,这位导演所讲述的时间线应该也就在这。”

他没去说什么特别独到的见解。

亦或者是对这片子的整体看法云云。

没必要。

这些人刚才的话语里,其实就能听出来,没一个是简单的人。

而审核电影,也不是什么观点辩论。

我必须要用我的想法说服你,让你加入到我的阵营。

不然咱们就是敌人……

那是扯淡呢。

电影之所以被称为艺术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取决于在一段固定的影像中,每个人都能看到属于自己的东西。

比如有人看到了火车,有人则在注意沿路的风景,还有人在观察列车上的乘客。

说白了,画面是固定的。但每一帧的固定画面中,电影都蕴藏着可以容纳所有人自己理解的视觉单元。

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什么感受……

那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这就好像一个二百多斤的人用了一年的时间让自己瘦下来,有的人觉得……哇,好励志。

可有的人在一开始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会生出一种“你的胖瘦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凭什么要为你的改变而买单?”

而如果这件事被拍成了电影,并且这件事还被拿出来大书特书的时候,那么别人怎么想,许鑫不知道。

他的第一想法就是有病。

一个演员为了角色献身,那是演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如果连这点都要去宣传所谓的竞业或者励志……

那才是整个行业的悲哀。

所以,这里大家各说各的。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观点。

电影节的评审,也不是一场谁说服谁的运动。

评审们觉得谁好,那就投它一票就行了。

而最终的结果,也只是属于多数人的胜利,但却绝对不是少数的失败。

所以,许鑫只是用一名导演的视角,说出来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

他很喜欢这部电影。

喜欢它的构图,喜欢它的色调,喜欢他讲故事的方式,以及那种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的江湖气。

是的……

许鑫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了一种……存在于市井之间独有的江湖气。

很有趣。

就像是一个老大爷在门口晒暖,给你讲述起了一段看似荒诞,实则荒诞,可却能引起你深思的曾经。

而听到了他的话后,一些人陷入沉思。

但评审团主席五星詹姆斯下士却并没有。

他只是问道:

“那么,说句题外话,如果这是最终审核,你们会给它投票么?”

“我不会。”

没想到第一个说出来这句话的,竟然是许鑫。

甚至,他都没有多加考虑。

而见众人又看向了他,许鑫只是微微摇头:

“我承认这部影片很棒,他主题很明确,镜头感、视觉感带给了我极尽的享受。甚至在电影上市后,我会买一本DVD回去反复研究。但是……在我的感觉之中,他给的太满了。没有留给我任何思考的可能性,甚至这位导演的对称美学,在我看来都是一种桎梏。

其实就像是我刚才说的那样。大家都在讨论它的主旨,它的思想……但这部电影的节奏是他始终强压着我的头在看。

没有共情,没有思索。他没有留给我一丝一毫的延展空间。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比如那段关于废墟、文明、野蛮的思考……但还不够。

它是一部好电影,毫无疑问的。但导演把边界设定的很清楚。我不喜欢这种四处碰壁的感觉。我所有从他电影中诞生的想法,在延伸的重点都会碰壁,这种边界感,是我最不喜欢的。所以我不会。”

罕见的,许鑫直接盖棺定论。

“他很好,但没那么好。当然了,也可能这只是我第一次看,或许以后会更改我的想法也说不定。”

而他话音刚落,一旁的克里斯托弗也点点头:

“我和许的观点一样。确实是一部很棒的电影,甚至是我今年看到过的最有意思的电影之一。但就像是许说的那样,导演用华丽的技法讲述了一个很棒的故事。可它塞的太满,留给我们欣赏的地方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