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昏昏欲睡(第2/5页)

所以,他一直等刘一菲开口。

可惜没等到。

长途汽车站的镜头里,只有领队老师和李雪剑的声音。

刘一菲饰演的静秋从一开始就格格不入的站在那。

然后随着李雪剑那扎实的声音:

“既然人齐了,咱们就走吧?”

剧组镜头一转,一群人一字长蛇的行走在一片油菜花田中的场景出现。

“色彩,延续了张一谋的风格。”

看到画面后,孙有才又飞快的在笔记本上写道。

因为光线黑暗,他的字普遍写的有些大,还歪歪扭扭的。

两行字写完,一页纸就已经没地方了。

低头飞快看了一眼,他直接翻篇。

想了想,又加了一句话:

“但也有自己的风格。不浓烈。”

好歹兜里装着一包烟,他这篇报道会尽可能的公正的对待这部电影。

而画面里,在油菜花田之后,镜头切换成近景,李雪剑带头走,身上的行李也最多。可他却把那种农村生产队队长孔武有力的神态给演绎的相当传神。

然后是后面跟着的一排学生。

在许鑫的镜头中,这些学生各自神态不一。

男生行李普遍要比女声多,而女生哪怕拎的很少,额头鬓角也都见了汗。

显然,这段路走的不近。

就这样,在固定镜头中,一个,一个,又一个人走出镜头后,整个画面竟然空了大约有一秒钟左右的时间。

孙有才纳闷的心思刚刚出现,就看到左手提着盆,右手提着一个现在年轻人基本不知道是什么玩意的“三角布袋”,背着书包,前胸还挂着打成四方块行李的刘一菲走入了镜头。

她身上的行李比所有女生都多,但比那些男生都少。

在加上刚才那一秒钟的空缺,一下子,她身上那种与整个队伍格格不入的感觉就出来。

而等她走过了镜头,孙有才几乎分秒不差的低头快速写到: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写完,他的兴趣终于来了。

许鑫在这部电影里几乎没有隐藏的展露着那股旧年的风格……

虽然镜头还很短暂,电影才刚刚开始,可却已经足够把人的心神抓紧去了。

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的刘一菲,延续了张一谋那种浓墨重彩的风格却自成一派的画面构图,以及那种通过镜头布置调动被动“解说”主角心理的技巧……

在这短短的电影开场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全都糅到了这电影里。

有点意思啊……

导演想在电影里表达某些东西,这很正常。

但难就难在怎么能做到不要那么曲高和寡,这才是难点。

孙有才当了二十多年的记者,见过许多的导演作品,可能如此清晰表达出来拍摄镜头那种隐晦意义的人……

许鑫是第一个。

你不能说他浅……恰恰相反,明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一篇经典名作,别人怎么用不出来?或者用出来让人看不懂,但人家却可以呢?

这就是实力上的差距……或者说天赋。

短短一分钟时间,用寥寥几个镜头,把人物在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以及致敬了那副经典名画作品。

表达的清楚,清晰。

偏偏视觉效果分毫不差。

“啧……”

不自觉的,他也坐直了身子。

而和他同样反应的人还有很多。

能来到这的专业电影人,绝对不是什么草包。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许鑫用这一分钟时间的镜头,让他们所有人都明白了一件事……

那就是别管电影整体质量如何,眼前这部电影,虽然监制是张一谋,可导演……却是许鑫!

很快,画面在一颗歪着长的树木前定格。

翻山越岭的众人停下来歇脚。

而这段镜头许鑫当初拍的时候,其实花了不少时间。

因为他要一种水墨山水画的感觉。

天气太好,清朗无云不行。

天气太暗,看不见远景那云山雾罩的群山也不行。

剧组等了接近十天,才终于在一场雨后的初晴之中,找到了背景群山如水墨的雾染之意。

而为了符合拍摄进度,所有人是拿着毛巾,在搭配两台巨大的电风扇,吹了接近十分钟,才把那树下的青草吹出来了“晴朗”的模样。

所以,此时此刻的群山,在所有人看来,就是标准的泼墨山水画的感觉。

如临仙境。

而按照天朝人的浪漫情怀,此时此刻别管是赋诗一首,还是寄情于山水,甚至青梅煮酒论英雄,都符合此时此刻的环境与心态。

毕竟这画面真的太美……太仙了。

可偏偏,整个画面却添加了一层棕色滤镜,看起来有些微微发黄。

一下子让这画面的山水自然和谐之意,落了几分下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