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半月光景, 有钱德富等商会的人帮忙筹集,以及府役去别的州府征调,谢见君前前后后凑了将近五万石的粮食。

然粮食还未分发给各知县, 就遭了左廉的惦记。这东西虽说不打眼, 但若是换成白花花的银两, 他自认没有一个当官的能禁得住诱惑, 不会动什么歪心思, 遂以商量赈灾后续事宜的由头, 当即就着人去唤谢见君。

谢见君虽不知他所图何事,但也没寄希望于他良心发现,恭恭敬敬地听了几茬诉苦的话后,便咂摸出左廉是在暗示想从自个儿这里捞点油水,他装傻充愣地应付着, 闷不吭声地喝完三盏茶,就以赈灾事务繁忙为由, 起身告辞。

左廉心里一个劲儿骂他愚钝, 偏偏明面上又不能阻拦, 毕竟人家是在真的忙着赈灾, 到末了,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送他走。

哪知前脚刚出客栈,跟着同去的陆同知便止不住地叱骂起来,“这左大人未免也太猖狂了些!”

谢见君赶忙捂住他的嘴, 一把将人拽上了马车,“陆大人慎言。”

“他敢做,难不成别人还说不得了?”陆同知一向心直口快, 方才在厢房看见左廉侧倚在凭几上吊着眼发话,浑身跟没骨头似的, 已然心生不满,这会儿更是没了顾忌,“自那日在赈灾点露了个面后,这些打着赈灾旗号过来的官员们,不是沉迷于烟花巷柳之地寻欢作乐,就是点戏班子登门吃酒听曲,诸多花费还理直气壮地记在咱们知府的账面上,这是拿咱们当冤大头吗?”

“陆大人,您消消气。”谢见君温声相劝着,见陆同知气得直喘粗气,他无奈地叹了口气,转头便吩咐下去,打今日起,再有商户前来户房要账的,一律不予理会。

话刚放出去,没过两日,左廉又派人来了,这回可不是唤他过去听话的。

谢见君心知肚明,进门就逮着左廉好一通哭穷,说甘州穷得叮当响,粮食都是好心商户施舍的,救灾的帐篷是赊了账置办的,还说前段日子灾民围堵了府衙,闹了一整晚火光通天,又给钱又给吃的,好不容易才镇压下去,到末了提及自己这知府做得如履薄冰,百姓们流离失所,食不果腹,他也不敢骄奢淫逸,已经吃了好些天的青菜豆腐,这肚子里一点油水都没有呢...

如此喝完三盏茶,硬生生地给左廉整不会了,斥责的话哽在喉间上不去下不来,噎得他直跳脚,自那以后,人也稍稍安分了些许。

————

眨眼秋意绵绵,距离那场如噩梦一般的地震,已经过去三个月了。

左廉见捞不着好处,素日又被拘束得紧,早早地就带赈灾的官员回了上京。

送行前,谢见君摸黑去见了一面任肃。

任肃此行跟过来,必定是有别的任务在身,否则师文宣不会费尽心思,将他塞进满是豺狼虎豹的赈灾队伍里。

但谢见君没心力去细想,他找任肃,只是吃不下赈灾粮被换的暗亏,想着搏一把。他将左廉等人这些时日玩忽职守,酣歌醉舞的种种恶行,一一列在奏章里,连带着搜集到的供述一并交于任肃。

吏部有监察百官之责,左廉偏又站队在三皇子那边,要不要处置,如何处置,身为吏部尚书的师文宣想必有自己的思量,况且,这官员贪污赈灾银两,自古以来在律法中都是重罪。

任肃本以为谢见君早已经作罢,没成想居然还留了一手,一时心中感慨万分。

“小谢大人放心,这些东西,下官会悉数交于师大人,也望您在甘州能照顾好自己,咱们有朝一日,上京再会。”

谢见君听得神色一怔,在甘州呆了两年,虽是累了点,操心的地方多了点,但远离那些勾心斗角,这精神头放松多了,若他真要被调回上京,还真有些不怎么情愿。

只这话不能同任肃说,更何况,他回不回,能不能回,也不是由着自个儿性子能决定的事儿,不过顺其自然罢了。

这送走了赈灾的官员,府衙诸人心里一直紧绷着的那根弦倏地都松了下去。

逃来府城的灾民们因着有了各方知县掏心掏肺地安抚,大部分选择重返老家,而留在城中讨生活的百姓,也陆陆续续地住上了官府出资,自个儿出力搭建的廉租屋。

似是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的发展,但谢见君清楚,心里的伤痛并不会因此而消弭,遂他在城中劈了一块地,命匠人们建了一面纪念墙。

那乌沉沉的石壁上镌刻着所有在地震中丧生的百姓的名字,许多都是后来县衙拿着户籍册清点人数时才得来的,密密匝匝地一眼望不到头。

谁能想到数月前还是能跑能跳,能吃能喝的活生生的人,如今都已经变成鎏金下的冰冷文字。

纪念墙完工时,谢见君特地请了崇福寺的住持来此诵经超度,百姓们得了消息,自发带着贡品酒食前来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