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第2/4页)

***

接下来的日子,苏辙与苏轼当真如张易简道长所言,每日就是吃吃喝喝玩玩。

程氏听苏洵说了张易简道长给孩子们放假的缘由,所以也是难得给苏辙与苏轼兄弟两人每天十文钱的零花钱,叫两个孩子闲来无事去买零嘴吃。

苏轼只觉得自己这小日子过的是快活似神仙。

苏辙也就闲了三四日,又开始每日看起书来。

甚至遇上自己一知半解的内容,他前去罗家时还会请问罗慎之。

只是他统共问了罗慎之两次问题,罗慎之都是对其一知半解,苦笑着道:“……八郎,以你的学问,考个秀才回来是绰绰有余,这个问题对如今的你来说太过深奥,甚至对我来说也知道的并不清楚。”

“不如这样,等我去书院问过我的夫子后,再来问你解惑如何?”

苏辙连连称好。

他与罗慎之相处的时间虽不长,但愈发觉得自己这大姐夫是个实在本分之人。

等着苏辙两个问题弄明白之后,则与苏轼两人一起参加了童试。

童试,又叫县试,以县或府为一单位进行人才选拔。

苏辙上辈子好歹也是“考神”,可头次参加北宋大型考试多少还是有些紧张的,可等他进场一看,却发现这考卷上的内容着实不算难。

他略一沉吟,就下笔如有神,齐刷刷写了起来。

等着苏辙出了考场大门,下意识就找寻起苏轼来。

兄弟两人再次碰面,面上皆带着笑。

特别是苏轼,只觉得胸有成竹,更是大放厥词道:“……八郎,这考题未免太简单了些,娘说了,若是我能顺利通过童试,就给我们做一桌好吃的,我看娘可以提前准备起来了!”

他的嗓门又大,这话一出在,好几个人都纷纷侧身打量起他来。

目光中有羡慕,有嫉妒,当然更多人眼中则是不屑。

他们只觉得这两个小娃娃看着年纪不大的样子,倒是挺猖狂的样子,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苏辙拽了拽苏轼的袖子,低声道:“六哥,你能不能低调点?”

“你看,别人都在看你了!”

苏轼却是毫不在意道:“他们若是要看,就要他们看好了!”

“兴许我还会夺得第一,成为案首,如此一来,他们早看晚看都是要看我的,让他们看看又何妨?”

苏辙:……

他微微叹了口气道:“六哥,你这般性子,可是会惹人嫉恨的……”

“虽说你的确才学出众,可想要夺得案首还是有点难度的。”

就算他对北宋的科举制度不甚了解,但也能想到几分的,若苏轼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夺取童试案首,那叫其余那些几十岁的考生面上如何挂得住?

所以考官们大约是不会允许这等情况发生的。

童试不比乡试,会试那样严格,作弊几率还是挺大的。

苏轼只觉得自己才高八斗,当然不会认同这话,兄弟两人你来我往争个不停,却是瞧见人群中有个熟悉的身影。

这人不是程之元还能是谁?

苏辙与苏轼兄弟两个看到他时是微微愣了愣,苏轼更是不解道:“八郎,他,他怎么也参加童试了?”

苏辙很快就想明白其中的关键之处,轻声道:“六哥,难道程之元不能参加童试吗?但凡天下读书人皆能参加童试的。”

顿了顿,他顶着苏轼那不解的目光道:“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无非是想说以程之元才学,当初从‘丙’班刷到了‘丁’班中去了,以他的才学,参加童试十有八九会落榜的。”

“但你却没有想过,他一母同胞的亲哥哥程之才才学在眉州颇有盛名,可见程家很重视几个孩子的才学。”

“那程之元被张易简道长赶出北极院,又被程浚不喜,以程大舅母的性子,肯定不会放任程之元自暴自弃的,定会在家中请夫子教学。”

“他的功课本就不差,勤学苦读之下,相信童试还是轻而易举的。”

只是以程之元的才学与天资,想要取得什么好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苏轼一听这话,只觉得十分有道理。

兄弟两人刚走没几步,程之元也看到了他们。

若换成寻常人做下当日谋财害命之事,定会觉得不好意思,但程之元却是恶狠狠瞪了他们兄弟两人一眼,眼神里恨不得射出刀子来。

苏轼没好气道:"八郎,你看他,你看看他,这天底下怎么有他这样的人"

苏辙也摇摇头,道:"六哥,你与他这样的人计较做什么"

"他这样的人,已是无可救药!"

"若与他一般见识,那才是自找不痛快!"

很快,苏辙与苏轼兄弟两人就径直从程之元身边走过,任程之元是目露不忿也好,还是目露恨意也好,他们都像是没看到似的,兄弟两人一致觉得,与这样的人一般计较,简直是浪费自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