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但致良知成德业(第4/4页)

但对真正的大家来说,实在是强人所难。王守仁已经在道德上提出人人皆可成圣,总不能在治权上立刻又反过来说皇帝老子才是天下第一吧。这理论框架不就崩了吗?

谢丕默了默:“……可要想您的金玉之言为更多人所接纳,您必须得想想办法。”

他忽然心念一动:“含章怎么说?”

王守仁苦笑一声:“他说,这天下,不会有两个圣人。他已经退了一箭之地,我亦需如此。”

谢丕一凛,他问道:“他做了什么?”

王守仁道:“你应该有所发现,督饷馆与织造局,皆由宦官主管。”

谢丕大吃一惊:“他居然让出了对海贸的治权?这怎么可以!”

王守仁笑道:“为何不可以,有治权未必是件好事,没治权也未必是件坏事。”

谢丕不解,他只得道:“在下洗耳恭听。”

王守仁意味深长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大树参天,根在土里,危楼百尺,基在地下。那么,对于大明而言,她的根基又在何处呢?”

谢丕顺着他的目光望过去,仙湖之上船来船往,百姓临湖而生,安居乐业。他的嘴唇微动:“在民心。”

王守仁赞许道:“君舟民水啊。”

谢丕却忍不住担忧:“可北方不同于南方,更何况缺乏外部的契机打破平衡,所有的阻力都会压在他身上。”

王守仁却很乐观,他道:“也许,他能另辟蹊径呢?”

在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月池的确决定剑走偏锋,她真个撂开海贸事务,决定在北方大规模兴屯开荒。

而将对外贸易牢牢攥在手心的朱厚照,其心情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把持这一条连通东西的航路,从西边来的国家要穿过马六甲海峡做生意,必须要交给他过路费,这本就是一大笔收入。而他又以提供庇佑为条件,要求各藩属国与西方通商时,必须经过大明出面,并缴纳关税,这又是一大笔收入。再加上,他建立的丝绸、珠宝专卖制度,又为他吸入了泼天的财富。

刚开始收到奏报的皇爷,晚上连做梦都在笑。他又唤来了一大批能工巧匠,为他设计行宫图纸。他的原话道:“杭州十景,都要搬进园子里,一个都不能少,还要比原来更好更美,银子不是问题!”这份豪横,谁听了不竖起大拇指。

可到后来,随着吸入的银子越来越多,多到超乎他的想象时,他这才从狂欢中清醒过来。他和刘瑾二人大眼瞪小眼:“怎么会有这么多,他们是不是疯了,哪来这么多银子?”

这么大数目的白银涌入,必定会对本就不怎样的经济秩序乃至财税体系带来极大的冲击。这要怎么才稳下来啊?

主仆二人商量半晌,还是不敢冒险。老刘实在忍不住,期期艾艾开口:“要不,您回去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