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心胸宽阔长大王(第2/4页)

“无碍,稍后再说。”

季布看向了张释之,认真的说道:“齐国的事情,自有我来操办,因为几个盐商的抵抗,就要杀死郡守,这不行……你奉大王诏令行事,那好,我会亲自向大王上书……你可以回去了。”

有绣衣走到了张释之的身边,拽了拽他的衣袖。

“张君……季相曾是大王的舍人……不能冒犯。”

张释之一把拽开,大声的说道:“我奉王令而来,没有诏令,别说是大王过去的舍人,便是高皇帝在这里,我也照办!”

众人大惊失色,季布也有些惊讶,再次打量着面前这个年轻人。

“我现在若是杀了你……大王也不会追究我的责任,你信吗?”

季布缓缓抽出了长剑。

张释之缓步朝着季布的方向走了过去,“季相要杀我造反?若是要杀我,为何不动手?!若是不敢杀我,为何阻拦我办公?!”

“今日之事,要么杀了我,要么就不要阻挡!”

“呵……果然,你们这些姓张的都是一群……”

季布低声谩骂了几句,收起了长剑。

张释之也听不清他到底骂了什么。

季布这才对一旁的甲士说道:“带人前往那些抵抗的铁商盐商之府,若有抵抗,格杀勿论!”

甲士们即刻外出,季布看着张释之,“可以了吗?”

张释之点了点头,带着人转身便离开了。

冯奚愤怒的看着他的背影,骂道:“酷吏!小人!鹰犬!”

季布看了他一眼,长叹了一声,“我已下令,您为何不从呢?”

冯奚无奈的说道:“季相,这政令有问题,我不忍为盗贼啊……这都是他们的家业,幸幸苦苦打造出来的,庙堂岂能抢夺百姓的家业?庙堂应当造福百姓,让他们更加富裕,而不是去抢夺百姓的家业。”

“我知道您是仁慈的人,郡中百姓官吏都很敬重您……可是,您想的不对。”

“庙堂收山海,是给与赔偿的……况且,这些人在地方上是什么德性,您自己也知道……您这些时日里,处置了多少人?”

“便是有千余恶人,当然也有一个善人……岂能如此啊?”

“我知道……我已经上奏庙堂了,如今施行盐铁专卖,便需要官吏,我准备对那些有善名的大商贾给与好处,多收他们家中子弟为盐铁之官,算是补偿……其实我也能理解大王……而且您不必担心,大王虽然爱财,可他对百姓很温和,绝非是敛财的暴君。”

“我想,他这么做,也是因为近期盐铁之价愈发的高涨,百姓富裕,他们想得到的就更多……大王行仁政,最后获益的却是这些人,大王应当是要平衡各地的物价……利于民。”

冯奚没有说话,两人走进了内屋,冯奚想起了什么,俯身大拜,“多谢季公救命之恩。”

“不必如此,若不是您平日里的行为,我是不会前来的。”

“季公啊……您是否也觉得,大王做事有些狠厉?”

“对官员打压太过,这些绣衣,往返与各地,就连郡守,他们都不放在眼里,他们所经过的地方,官吏们颤颤巍巍,不敢言语……”

季布轻轻抚摸着胡须,刘长从齐国回来之后,便再次加强绣衣。

这个加强包括两个方面,从数量上加强,以及从权力上加强。

数量上不必多说,光是论权力,他们已经可以决定郡守这种级别的大官的生死了,这是何其可怕的权力啊。

这些绣衣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他们穿着华服,带着节仗,神出鬼没,各地往返,永远都在赶路,有些时候,他们出现在乡野,从不给百姓发放耕牛的里长,到抢占他人耕地的富户,都躲不开他们的惩治,有时,他们会出现在郡县之中,从办事不利的郡守,到贪赃枉法的县令……总之,他们的出现,让大汉的官吏们非常的不安。

大汉的官吏们是闲散惯了的。

高皇帝时期,官员的风气十分的宽松,想做什么做什么,在吕后废除了以言获罪之后,他们过的就更加舒心了。

直到刘长开始执政,官吏们便过上了苦日子,整天担惊受怕,深怕绣衣找上门来。

刘长时期,百姓社会氛围非常的宽松,随意的移动,随意的从事任何行业,进出都不需要传,税赋极低,徭役还有补贴,书肆可以读书,有事随时可以找绣衣……这是前所未有的一种宽松氛围,百姓们几乎不被什么所限制,除却律法所明确的,其余事都能随意去做。

可官吏们,却遭受到了强烈的打压,不只是官吏,包括豪族,大商贾等等,就没有以往的轻松生活了。

冯奚感慨道:“大王之政,更胜与秦啊。”

“上有刺史,下有绣衣……甚至不许官员与王侯亲近……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