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入庙刺探(第2/5页)

明朝百姓的精神生活丰富的很,民间又以信佛和信道的为多,京城之内寺庙道观密布,基本上一个坊市之内至少有十到二十个庙宇。甚至还有私下里正在蔓延的教也拥有众多信徒,教历代皇帝们很是头疼。

朱元璋在问鼎天下之前,做过一段时间的和尚,但是明朝的皇帝们却是迷信道教的多些。

与之相对,百姓们信的更多的,则是佛陀珈蓝。

每到浴佛节,观世音娘娘得道日或是天官寿辰,那基本上就是全城都沐浴在宗教的狂欢氛围下。

若是上元、中元还有中秋这样的大节,还有各种酬神会和赛神会。

不止民间,届时连官衙都会参加。据说有些衙门经营得好,还能从中赚一笔。

到时候街道两边都是信众和围观的百姓,看神轿,放鞭炮,闹花灯,可以从早上一直闹到半夜。

基本上是全民参与,全城热动。

不止民间和皇宫里的寺庙,大明朝廷的官衙内也供奉各种神像。

比如东厂供奉的是精忠报国的岳王爷岳飞,尚膳监供奉灶王爷,就连基层的笔吏们都会每天给“仓爷”上香——仓爷者,造字之神仓颉是也!

而他们北镇抚司衙门里,日日供奉的则是手把青龙偃月刀的关二爷,关羽。每天点卯之后,很多人会习惯性地给二爷上柱香,求求平安,才会出门巡街。

“我家之前穷得很,都靠我嫂子持家。我家因为是犯事充军,我爹和哥哥每个月就那么些俸禄,却有三个男人要吃饭。他们成亲那时候,为了给大哥娶妻置办家具和酒席,家里更是花了一大笔银子,欠了人很多很多钱,一直到嫂子进门五六年后才还清。后来我十三岁了,去酒店打工之后,家里少了一个人的嚼谷,才算过的松快点。”

万达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别说去寺庙供奉香火了,我家最穷的时候,清明节连买黄纸的钱,都是问隔壁邻居赊的,要靠我嫂子给人洗衣服还上。”

万达小时候,真的是“吃军营饭,穿百家衣”长大的,穷苦得心酸。

身为官宦子弟的杨休羡完全无法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望向他的眼神都带了几分心疼。

“那大人,你家现在还是不供奉佛像么?”

邓翔好奇地插嘴。

“我家中只供奉祖先牌位,还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

万达摇头,然后哂笑两声,“好像除了逢年过节,也不会每日去祭拜。”

过节上香也都是应个景,连“临时抱佛脚”都算不上。

这么看,万家也算是明朝的一朵奇葩了。

“那难怪大人不知道了,这寺庙庵堂和道观啊,可是天下第一赚钱的地方呢!”

邓翔说到这里,满脸都是痛心疾首的表情。

邓翔家的那位娘子,每年花在烧香磕头上的银钱,那真是不知凡几。

家中供养的从名山宝刹请来的观音菩萨像和财神像自不必说。初一十五,一定要去城内的大庙烧香。

不但如此,什么娘娘庙,姥姥庙,奶奶庙,她也是一个都不错过。布施、请经、请香,盂兰盆会,父母祭祀,无一不是开销。

有时候身体不舒服,药不好好吃就算了,还听信那些姑子们的浑话,重金买来些劳什子符水喝。

没喝死也是命大。

“去年我母亲忌日,在家中请了一班尼姑,又请了一班道姑给她念经超度。一共三天,又是搭棚子,又是布置厅堂。那些人又要吃饭,前前后后搭进去足足十两银子!所以说,我娘到底上的是谁家的西天,她老人家估计自己都不清楚。”

邓翔摇头,“这办完了忌日没多久,她又和小姐妹相约去西山的潭柘寺烧香。赶上给寺里的佛像贴金做功德,二话不说,又捐了十两。大人,我这一个月的月俸才多少钱?经得起她那么花费!”

“言之有理……”

万达点了点头,然后疑惑地看向邓翔,“那么邓夫人又是哪里来的钱,能够经得起这样的花费呢?”

“咳咳……”

“邓总旗?你怎么了啦?”

差点把锦衣卫私吞抄家财产,和敲诈犯人家属的事情给抖落出来,邓翔连连干咳,脸都涨成了绛紫色。

高会默默地把脑袋别向他处。

邓翔不得已,朝杨休羡狂使眼色,满脸祈求。

“大人,邓总旗的意思是,那些庙宇僧尼,非但不穷,而且是大大的有钱。尤其是香火旺盛的大庙,全寺上下一年所得,可能占得上普通的小县衙一年收入的吧。”

眼看邓翔眼睛都要眨得抽筋,杨休羡不得不挺身而出解围。

“如果那对母女真的是被人拐骗进了‘忘我阁’,待我们调查清楚,掌握了证据后,未必不能用来做筏子,‘黑吃黑’一把。”

杨休羡抬头,那两条压低的眉毛下,狭长的双眼闪过一道算计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