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5/16页)

[108]夔,相传为舜的乐官;稷,周人的祖先,尧舜时期主管农事的官。

[109]北宋著名的理学家邵雍有“元会运世”之说,1元=12会=360运=4320世=12966年。一元之后又是一元。

[110]《易经·系辞上》:“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

[111]程颢《答横渠先生定性书》:“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112]《孟子·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表达意志的主导作用。

[113]告子:名不害,与孟子同时,提出“食色,性也”“生之谓性”等观点,与孟子性善之论多有悖。

[114]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程颐的话:“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不如此则人不亲;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不如此则道不尊。”王阳明不同意这种说法。

[115]语出《河南程氏遗书》。

[116]延平:姓李,名侗,字愿中,世称延平先生,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程颐三传弟子,朱熹曾从游其门下。

[117]《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为君子在别人不闻不见之处,亦要恪守道德。

[118]《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119]语出《王文成公全书·送甘泉书》。颜渊,名回,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被后世尊为“复圣”。

[120]《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知,末由也已。’”

[121]尚谦:薛侃,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阳人,王阳明的学生。

[122]孟子与告子“不动心”之区别详见《孟子·公孙丑上》。简言之,告子之“不动心”是通过外力框住心,使心不动。而孟子之“不动心”则是心的自然不动。

[123]《二程遗书》卷十五:“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124]《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集义,即所作所为均符合义,自然会慢慢培养出浩然之气;义袭而取,即只是偶尔良心发现,做一些符合义的事,这样是无法养成浩然之气的。

[125]《孟子·公孙丑上》:“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必有事焉,即于动于静均有事物,存养功夫不可须臾间断之意。

[126]《河南程氏遗书》:“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127]《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128]墨氏兼爱: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尊称为墨子。主要学说为:兼爱非攻、尚同尚贤、天志明鬼等。

[129]此为用阴阳消长之说来表明四季寒暑之更替。

[130]语出李侗《延平问答》。

[131]自此条起至第一三〇条为薛侃所录。

[132]参见第四九条注。

[133]语出《孟子·告子上》。

[134]希渊:蔡宗兖,字希渊,号我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王阳明的学生。

[135]《孟子·万章下》:“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136]镒: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一说为二十四两。

[137]《孟子·告子下》:“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138]《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39]朱子与陆氏兄弟曾在鹅湖山辩论。陆氏之学以“发明本心”教人,认为朱子之学“支离”;而朱子强调格物而穷理,以为陆氏之功夫过于简易。故而陆九渊有诗云:“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140]士德:杨骥,字士德,广东潮州人,王阳明的学生。

[141]文公:即指朱熹,朱熹谥号“文”,故称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