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7/34页)
虽然两岸关系已经相当亲善,但像这么安排——让大陆两架军机降落在台湾军用机场,再让台湾军机为大陆客机护航——仍然是极不寻常的,肯定是出于两岸最高层的特殊指示,由此可见此行的分量。
机群很快到达台湾海峡中线,四架苏-27在空中盘旋等候。F-16摆摆翅膀原路返回,接班者护送两架民航机继续北飞。进入内地后,护航机缓缓降落了,两架民航机继续往北京方向飞去。
八名乘客分散在737的机舱里,显得空空落落的。摆长有大大咧咧地说:“太浪费了!总共才十五个人,干吗不坐同一架飞机呢?”
姜元善看看他,又看看大伙儿,没有吭声。他知道为什么这样安排,看严小晨的目光,估计她也能理解吧——这十五个人尤其是其中几个直接目击者太宝贵了,绝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同样宝贵的还有那十二秒钟的录像,在离舰之前已经复制了两份,一份保存在航母上,一份由另一架飞机上的何所长携带,相机(包括其中的原始录像)则由姜元善携带。这样安排虽不敢说万无一失——谁知道那个魔鬼飞球接着会干出什么勾当?但这是他们所能采取的最保险的措施了。
途中小赵已经开始工作——把孩子们分别叫到头等舱单独询问,进行笔录和录像录音。另一架飞机上也是如此。何所长交代小赵要抓紧时间,趁着孩子们的记忆还清晰,让他们尽量回忆当时看到的景象,也许某一个不起眼的细节最后会带来技术上的突破。姜元善被问得最仔细,包括他录像时右手举的高度、相机上仰的角度、他跟踪拍摄时转身的快慢等,都要求他尽可能准确地重做一遍,由小赵录像。这些细节对于确定那个飞球的诸参数可能有参考价值。至于采用分开询问的方式,是想尽量减少回忆中的误差,因为何所长担心孩子们有“从众”心理,某个人的回忆会不为人觉察地影响其他人的记忆。
严小晨被问完回到普通舱时,见姜元善一个人坐在后排,默默地盯着舷窗外面,显然独坐很久了。在严小晨的印象中,姜元善天生具有领袖气质,表现欲比较强,不管在什么场合总会成为人群的中心,像这么落落寡合的时候是很少有的。她走过去,坐在姜元善身边,“小姜,你在想啥?”
姜元善回头看看她,“我在想,这次夏令营虽然只过了几天就提前结束,不过能撞见这个飞球也算值了。用句武侠小说上的话,这是一次不世奇遇。”
“我有一个猜想,不知道对不对。”
“什么猜想?”
“恐怕有了这次经历后,咱们一生的职业已经决定了——搞武器研究。所长大叔肯定不会放咱们走啦。”
姜元善点点头,“我想也是这样。这种全隐形的武器太可怕了,不光是航母,连任何固定基地像指挥所啦、洲际导弹发射井啦,甚至核潜艇啦——核潜艇也不能永远待在深海里呀,它也得有固定船坞啊——在它的威力之下都成了完全的不设防物体。如果研制不出它的克星,那现代军事战略要彻底重写了。”
“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的新发明?我不相信它是外星飞碟。”
姜元善没理会“外星”这个茬儿,显然也不信,“不管是哪个国家研制的,咱国家一定得想法对付。别说何所长不会放咱们走,就算他撵我走我都不走。既然老天让咱们撞见这个怪飞球,对付它就成了咱们的职责,谁让咱们赶上了呢。”
“嗯,你说得对。就怕我爸妈舍不得——搞这种绝密研究肯定得与世隔绝,比这些年的全封闭学习班还要隔绝,以后更不能在爹妈怀里撒娇了。”她笑着加了一句,“少女之梦就要提前结束啦。”
她虽然是开玩笑,但语气分明有些怅然。
姜元善说:“我爹妈肯定支持我去。说真的,我是听着苏武牧羊、岳母刺字、王佐断臂这样的故事长大的,爷爷讲爹爹讲我妈也讲。这会儿要是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肯定说,”他改用中原方言,“‘娃呀,去吧,国事为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口音浓重的方言惹得小晨笑了,笑过后她认真地说:“嗯,你全家人都是好人,是那种深明大义的老辈人。”
姜元善不在意地说:“你又没见过他们。”
“我听你说的嘛。”
姜元善看看前边的几个伙伴,“要不,跟其他伙伴说说咱的猜测吧,让大家都有个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