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6/34页)

“快调出画面,让我看看。”

小姜把画面调出来,他用的是录像功能。画面有些抖动,有一段比较模糊,但画面质量总体还不错,清楚显示了那架飞行器的形状:银白色的球体,表面非常光滑,没有任何诸如舷窗、机翼、武器外挂点等外部特征,连喷火口也是内置的。当它掠过航母时,蓝色的喷焰清晰可见,并且增加了侧向喷焰。喷流细而多,犹如水母身后拖着的众多触手。最难得的是,这段影像资料清晰地录下了球状物消失的那个瞬间——那家伙是在悬停状态下突然消失的,没有任何中间过程,没有高速飞离的尾焰,没有产生空气的抖动。它就那样突然不见了踪影,连喷焰也消失了,只在画面上留下一方宁静的蓝天。

这段仅有十二秒钟的录像成了球状隐形飞行器确实存在的最重要实证,此后二十年中,在中国高层领导、军事专家和研究人员处,它不知被重放了几千几万遍。

何世杰低声说:“孩子,这段资料太宝贵了,能交给我保存吗?”

其他孩子也跟了过来,走在前边的是庄敏、张如弓、严小晨、孙可新和徐媛媛,这几位刚才都看见那架飞行器了,所以个个神情紧张,沉默不语,紧盯着老何和小姜。姜元善回头看看伙伴们,低声问何世杰:“何伯伯,能告诉俺们你的真实身份吗?”

何世杰不再隐瞒了,“我是军队的,是新概念武器研究所的所长。”他又加了一句,“少将军衔。”

“何伯伯,我早就觉得你不像旅游公司的。”姜元善想了想,谨慎地说,“何伯伯,我信得过你,但我想当着陈司令的面把这台相机交给你,可以吗?”

老何很欣慰——这个头发乱蓬蓬、不穿袜子的家伙看似大大咧咧,但大事不糊涂!这孩子深知这段录像的重要意义,甚至是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他对这份资料的处理异常谨慎。但他做得非常对,无论怎么谨慎也不为过。就在这一刻,何世杰觉得那件事可以拍板了——在这次“挑选苗子”活动中,他将把姜元善作为第一人选推荐给上边。

何世杰痛快地说:“当然可以!我也得马上见他呢,走,我们现在就去。”他苦笑着说,“我估计,陈司令此刻还什么都不知道呢,他在那儿听不到甲板上的喊声。编队中所有雷达完全没有反应,说明那球状物在目光可见的十几秒内,在雷达波段一直处于全隐状态。”他沉重地摇头叹息,“坦率地说,在那家伙面前,航母上的多重防御系统彻底瞎了。”

2

接下来的半天里,他们都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中。他们赶到司令舰桥时,陈司令正在听两名绿衫军士关于球状飞行器的报告,他眉头紧锁,目光疑虑,想来正在怀疑这是不是目击者的幻觉。何世杰直接把相机递过去让他看那段录像。看完后,陈司令的脸色惨白。他用望远镜仔细搜索天空,当然什么也看不到,银色大球早已销声匿迹。接下来,他同何所长关起门商量了一会儿,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航母编队继续按原定计划行进,但十几名目击者还有那份宝贵的录像资料要尽快送回国内。这个情报太重要,他不想用无线通讯;但这份情报也不能留在航母上——有了这个鬼魅似的隐形飞球,没人敢保证航母能安然返回,也许明天它就会被击沉!可以想见,隐形飞球这次突然造访航母,当然不会是为了拍几张风景照。

当晚,夏令营的十一名团员、两个领队加上目睹了球状飞行器的两名维修军士,分乘两架作战支援机离开航母返回国内。姜元善、严小晨等七人和小赵坐一架,老何领其他人坐另一架。姜元善他们坐的这架飞在前边,他从舷窗里看到,在飞机的两侧,茫茫云海之上有四条笔直的银线,那是四架歼-15为他们护航。他知道舰载机航程有限,肯定不能直接飞回国内,那就应该有加油机伴飞,但仔细搜索天上,并没有发现加油机的踪影。

晚上10点左右,飞机在一个机场降落。两架写着“中国民航”字样的波音737停在旁边,发动机轰鸣着,早已做好起飞的准备。一行人匆匆下机,同地面人员简单交接后,仍然按原来的分组,匆匆登上两架波音737。飞机立即轰鸣着起飞。因为看到了“中国民航”的字样,孩子们都以为到了中国内地。姜元善猜想也许这是海南三亚机场,但方位不对。等飞机升到空中、看到两侧的四架护航战机后,他才恍然大悟:看外形,护航机显然是美国产的F-16。再想想交接时,机场人员的服装和言谈举止都有生疏感,原来刚才是在台湾的某个军用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