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6/8页)
多吉帕姆从帘中朝外窥探,暗中审视我们的队伍,接着招手叫伊妮娅过去。伊妮娅随口和我说过,她曾多次去过羊卓雍错的先知寺,见过亥母,两人结成了好友。贝提克还私下告诉我,这位多吉帕姆最近向先知寺的僧尼和桑顶寺的僧侣说,伊妮娅才是活佛转世,而不是达赖喇嘛。贝提克说,她的这一异端邪说已经传了出去,但由于金刚亥母在天山星球很受欢迎,所以达赖喇嘛还不曾对这一无理论断作出回应。
现在,我看着这两个女人——年轻的伊妮娅和肩舆内的老迈身影——肆意畅谈,朗声大笑,两边的人马都等着越过这条穿越郎玛深渊的索道。显然,多吉帕姆坚持要我们先行,因为抬舆的男人将肩舆抬到了一边,九名比丘尼深深鞠了个躬,伊妮娅朝我们示意,令大家走到平台上。查理奇恰干布和堪布拿旺扎西的助手把他俩扣在索道上,但两人看上去面色尴尬——我知道,不是因为担心安全问题,而是因为这里面违反了某种礼节,但我并不知道是什么,也不感兴趣。在那时,我只想和伊妮娅单独在一起,和她说会儿话。或者,再亲她一下。
步行前往布达拉宫的途中,下起了大雨。我在这地方待过三个月,经历过好几次夏季阵雨,但这次是雨季前的雨,冰冷刺骨,还有重重雾霭笼罩在我们四周。乌云迫近前,我们已经过了一条索道,但等我们逼近昆仑山的东麓时,高路上已经又湿又滑,还结满了冰。
高路有好几部分组成:山岩,陡峭山壁上的砖铺小道,华山西北麓的木制高路,还有这些冰雪山麓连接昆仑山的一系列平台走道和吊桥。之后,是这星球上第二长的吊桥,它连接着昆仑山和帕里山,其后又是一系列的走道、桥梁、山岩,它们沿着帕里山的东侧山壁,一路通向西南方的帕里集市。在那儿,我们穿经一个山谷,沿着山岩小道,笔直西行,最后便到了布达拉。
通常来说,晴天的话,这段路只需花上六个小时便能走完,但这天下午雾气缭绕,冰雪交加,于是这段长途跋涉变得很令人阴郁,也很危险。市长兼管事查理奇恰干布和住持堪布拿旺扎西的助手手持鲜红或鲜黄的雨伞,试图为两位贵人遮风挡雨,但冰冻山岩差不多每个地方都很狭窄,这两位贵人列成一队走在前头,不弄湿身体是不可能的事。吊桥简直就是噩梦——桥的“地板”,仅仅是一条粗壮的麻绳,上面连着或垂直或水平的绳子,作栏杆用,头顶是另一条粗壮的麻绳。通常来说,踏在脚下的麻绳上,同时两手握着侧绳,要保持平衡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在这样一个暴雨天,必须聚精会神才行。不过,本地人在雨季里走起来同样健步如飞,虽然吊桥在大家伙的重量下上下弹动,结了冰的绳索似乎要从手里滑走,但走得慢吞吞的也只有我和伊妮娅。
尽管暴雨猛烈异常,还是有人点燃了帕里山东侧高路上的火把——或许正是暴雨的原因。浓雾之中,那些火苗发出光芒,帮助我们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我们沿着木制走道转弯,下坡,登上冰冻的台阶,穿过一条条桥梁。黄昏时,我们抵达了帕里集市。天很黑,所以看上去像是已经很晚了。在这里,又有一些前往冬宫的团体加入了我们的队伍,向西穿过山谷时,人数至少达到了七十人。多吉帕姆的肩舆仍旧一颠一颠地和我们同行,我想,除了我之外,其他人可能也有点嫉妒她淋不到雨的位置。
我承认,我还有点失望:按原计划,我们本应在黄昏时抵达布达拉,还能在那儿欣赏欣赏西北山麓上的山霞浸染的场面,望望宫殿北部和西部的高山。我以前从没见过冬宫,正强烈盼望着看看那块土地呢。事实上,帕里和布达拉之间的宽阔高路只不过是一系列点着火把的山岩和走道而已。我的背包里有激光手电,不过,我也不知道带上它是为了防止宫中发生不测时的无用举动,还是只是为了在黑暗中寻路罢了。在这条交通最为繁忙的走道上,岩石、平台、麻绳栏杆上都结着冰,甚至连台阶上也是。我不敢想象如果在晚上走索道会是什么情形,但据说有几个酷爱冒险的宾客会走那条路。
我们比宴会原定开始时间提前两小时抵达紫禁城。乌云已经散去少许,雨雪减弱了一些,当我抬起头,第一次看到冬宫的时候,我不禁激动得透不过气来,原本因为没有在黄昏抵达而产生的失望情绪也被抛在了脑后。
冬宫建造在黄顶山的一座高峰上,其后是一座更高的高峰——库库诺尔。透过云雾,我们看见的第一座建筑是哲蚌寺,里面住着三万五千名僧侣,这座僧院由一层层高高的石建筑垒叠起来,矗立在垂直的悬崖上,成千上万的窗户闪着提灯的光芒,露台、平台喝入口处都点着火把,而在哲蚌寺的后方及上方,布达拉宫拔地而起,那金灿灿的屋顶伸进翻涌的云层中。这就是达赖喇嘛的冬宫,即使在暴风雨的黑暗掩盖下,它仍旧闪耀着万丈光芒,而连闪电缭绕的库库诺尔也被它反照得更加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