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狱之口(第23/25页)
埃文斯·卡尔森中校有一张聪明而自信的脸,由于他已经四十六岁了,脸上留下了树皮状的皱纹。他个子高,头发是灰色的,他得意之作是偷袭吉尔伯特群岛的马金环礁。一九四二年八月十七日,卡尔森带着一个加强连乘两艘潜艇到达马金岛,然后用橡皮艇在马金环礁主岛布塔里塔里岛上登陆。虽然杀死了不少守岛的日本兵,由于日本飞机不断空袭,终于撤回海上。来不及撤走的突击营士兵都被日军砍了头。卡尔森因胆大包天成了英雄。他自愿带着他的营来卡纳尔,要为死去的战友报仇。飞机场附近的阵地战不合他胃口,就干脆带着他的营深入丛林,到敌后伏击和偷袭,专杀日本人。他离开基地,历时月余,经常音讯全无,现在总算回来了。
惠特尼问卡尔森:“是你们丢的手榴弹吗?”
“当然是。”卡尔森哈哈大笑。“亲爱的查尔斯,难道你没看出我们饿得人鬼难分了吗?我们是用手榴弹在水潭里炸鱼吃。天,日本人后方什么都有,就是缺两样东西,粮食和女人。”
陆战队军官这才注意到,突击营士兵涂满油彩的脸,已经削瘦得走了形,然而,他们的眼睛闪闪发光,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惠特尼让丁恩把背包打开,从里面取出K级口粮、巧克力糖块、火腿、还有满满一军用水壶白兰地酒——那是他半个月的军官配给,全摊在溪边一块光滑的大石头上,招待卡尔森一伙人。他们吃得像过节一样高兴,甚至把两个陆战队军官举了起来。
卡尔森兴高采烈地讲他们的传奇经历,讲他们同日军作战,讲密林中的鲁滨逊生活。两个陆战队军官听得目瞪口呆。
“我把第二突击营分成两部分。一半随我进入丛林,另一半随‘海魔’师沿海岸往西打。丛林部队是两个连,每连一百五十人,人再多也没用。我们的原则是:杀死每一个遇见的日本兵。
‘决不宽恕,决不怜悯。’对马金岛被害的每个突击营战俘,日本人必须付出十条性命。
“丛林战是一个新课题。日本兵总吹嘘他们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在马来亚和缅甸把英国人打得一败涂地。这次也让他们领教领教美国人的厉害。
“丛林战要求士兵受过特殊的训练,心理稳定,反应准确迅速,既善于孤胆作战,又能密切配合联系。幸好我的孩子们很能适应新环境,我们成了绿色的魔鬼。我们隐蔽起来,袭击敌人的后勤仓库,焚毁物资,射杀零星人员,伏击日军巡逻队,埋设地雷,捣毁敌人的指挥机构,炸掉他们的火力点和电台,搜缴敌军的各种文件。我们用步枪和迫击炮杀人,用匕首和刺刀杀人,用绳子和工兵铲杀人,一个也不留。
“很遗憾,日军死在我们手里的远不及饿死病死的人多。查尔斯,你饱读万卷书,知道的比我这老粗多。过去中世纪围城战中,军人们广泛使用饥饿作为武器。在卡纳尔,饥饿比什么都厉害!朋友们,如果日本人攻占了洛夫顿·亨德森机场,我们的下场不也是同样吗!”
突击营的士兵们狼吞虎咽地把惠特尼的食物吃完了。他们抹抹嘴,又吹了一声口哨。“呆在这里干什么?中校,跟我们回家去吧。”
惠特尼不好意思地说:“我们迷路了。”
“嘿,我们是丛林的精灵,跟着走吧,错不了。”卡尔森中校看看表:“还赶得上吃晚饭。”
天黑下来,密林中更黑了。有时候从树梢间偶而可以看到一颗星星,但大部分时间都是伸手不见五指。卡尔森营的每个人臂上扎着白布,静悄悄地走着。他们在丛林中走夜路如同白天走平路一般。惠特尼始终没弄清他们是怎么识别方向的。
在一处林边空地上,卡尔森命令宿营。他的部下一瞬间就支起了吊床,也不管蚊虫的叮咬,酣然入梦,只有哨兵在警惕地巡逻。万籁俱寂,他们如同猿猴一样熟悉丛林,与丛林融为一体。尽管过去惠特尼听到过无数对突击营的非议:薪水高,打仗少,装备最好,供应先尽着他们,野外有补贴,敌后也有补贴(敌前反倒没有补贴),整天游手好闲,除了女人什么都不感兴趣等等。然而这半天的行军和宿营,使他真正了解了突击营。“他们是好样儿的,该花的就让他们花去吧。”他想。
卡尔森接过惠特尼递给他的一支烟,抽起来。他小声地说,“查尔斯,我猜日本人准备撤退了。”
“什么?他们要撤退?他们不是嚷着要调兵遣将,收复机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