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斯巴达在伯罗奔尼撒招致反感。曼丁尼亚人、爱利斯人、阿尔哥斯人与雅典人结盟。曼丁尼亚战役和同盟的瓦解。(第11/17页)
65 阿尔哥斯人及其同盟者在曼丁尼亚发现拉栖代梦人及其同盟者的军队后,立即占领一个坚固而难攻的阵地,排列成战斗阵列。[2]拉栖代梦人马上冲上前去攻击他们,双方相距仅为投掷石头和标枪所能达到的距离。一个年纪较大的士兵发现敌军阵地固若金汤,朝阿基斯大声呼喊,说他正在用一个错误去弥补另一个错误,意思是说,他想弥补上次从阿尔哥斯撤退那个遭到强烈指责的错误,而现在又不合时宜地鲁莽进攻了。[3]同时,阿基斯或许因老兵呼喊提醒的缘故,或许是突然萌发了新的念头,他在两军将要正式交战之前迅速地撤回军队,[4]开进泰吉亚境内,开始将河流改道,让河水流入曼丁尼亚,因为曼丁尼亚人和泰吉亚人就河流问题经常发生冲突,该河无论流经两国中的哪一个国家,都会造成严重灾害。[5]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迫使阿尔哥斯人及其同盟者从山上下来,阻止河流改道。他们知道河流改道所造成的灾害,一定会那样做的,这样,阿基斯就可以在平原上与他们作战了。因此,那天他在那里专门从事河流改道工作。阿尔哥斯人及其同盟者对拉栖代梦人推进到短兵相接之际突然撤退一事,先是感到惊愕,不知所措。当拉栖代梦人全军撤离并从他们视野中消失时,他们没有采取行动追击敌人。他们开始责难他们的将军们:上一次在阿尔哥斯,他们拦截了拉栖代梦人,却让后者溜走了,而且现在又一次让拉栖代梦人就这样从容不迫地逃走,没有派兵追击,阿尔哥斯人的军队是被轻易地出卖了。[6]他们的将军起初有些惊慌失措,继而率军撤离山冈,进入平原,安营扎寨,准备进攻敌人。
66 第二天,阿尔哥斯人及其同盟军排成阵列,一旦碰巧遇到敌人就投入战斗。拉栖代梦人从改变河道的地方回到他们在赫拉克利斯神庙附近的营地,却突然发现敌人就在他们前面,井然有序地列队从山上下来,[2]这种震惊犹如晴天霹雳,拉栖代梦人从未经历过;他们没有时间做准备,立即跑步排列成行,阿基斯国王依法行使指挥权。[3]因为当国王亲临战场时,由他发布全部命令。他向波列玛克下达命令,波列玛克向各营队长传达命令,营队长向各分队长传达命令,分队长又向各支队长传达命令,支队长再把命令传达给属下战士。[62][4]总之,所有命令都要以同样的方式快速地传达给部队。拉栖代梦的军队,除一小部分以外,其军官都是分级隶属的,命令的下达和传递是层层下达,由许多人完成的。
67 拉栖代梦军队在这次战役中的兵力部署如下:左翼是斯基里提斯人[63],他们在拉栖代梦军队中总是单独居于那个位置,紧挨着他们的是曾受伯拉西达领导的从色雷斯撤回的军队和涅奥达摩德斯人[64],旁边就是一个营队接一个营队的拉栖代梦人,赫赖亚的阿卡狄亚人就在他们旁边。这些军队的后面是麦那里亚人,右翼是泰吉亚人,他们后面有少数拉栖代梦人。他们的骑兵部署在两翼。[2]这就是拉栖代梦人的兵力部署情况。他们的敌人的兵力部署情况如下:右翼是曼丁尼亚人,他们是在他们自己的国土上作战,紧挨着他们的是阿卡狄亚的同盟军,接下去是1000名阿尔哥斯的精锐部队,他们用公费进行了长期的军事训练;再下去,就是其余的阿尔哥斯人,他们后面是同盟军克里奥奈人和奥尼埃人;最后,雅典人和他们的骑兵位居最左侧。
68 以上就是敌对两军的构成和兵力部署情况。拉栖代梦军队的规模似乎要大一些。[2]至于具体的数目,无论是各分遣队的数目还是双方军队的总数,我都不能准确地说出了。因为拉栖代梦军队的数目属政府机密,因而无从得知,而人们又总是夸大自己的军事实力,因而估计数字也是不可信的。可是,根据下面的计算方法,可以估算出这次战役中拉栖代梦军队的人数。[3]在战场上,除600名斯基里提斯人以外,有7个营队(lochoi),每个营队有4个分队(pentecosty),每个分队有4个支队(enomoty)。每个支队的第一排有4名士兵,其后的纵队人数并不相等,其人数由营队长决定,一般纵队为8人;除去斯基里提斯人外,整个第一排共有448人。[65]
69 现在,双方军队即将交战了,指挥官们都向各自的军队发表鼓动性演讲。曼丁尼亚的将军提醒曼丁尼亚人,他们是在为自己的祖国而战;这次战役事关他们维持主权或遭受奴役,即关系到他们是否能保持主权还是再次遭受奴役的问题。阿尔哥斯的将军对阿尔哥斯人说,他们是为了恢复他们古代[66]的盟主地位而战,为了恢复他们被剥夺已久的在伯罗奔尼撒的平等地位[67]而战,也是为了惩罚敌人和邻国对他们所犯下的许多暴行而战。雅典的将军对雅典人说,与众多勇敢的同盟者并肩作战,而表现并不弱于任何一邦,那是雅典人的光荣,在伯罗奔尼撒击败拉栖代梦人,将巩固和扩大他们的帝国,而且再也无人胆敢侵略雅典的领土了。[2]这些就是他们向阿尔哥斯人及其同盟者所发表的充满激情的演讲。与此同时,拉栖代梦的士兵们互相鼓励,高唱战歌列队行进,激励每个勇敢的战士记住他们的过去,他们知道长期不断的作战训练要比任何简短的口头鼓动更有效地保护他们,不管临战鼓动说得多么娓娓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