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拉栖代梦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大会。[1](第6/7页)

[4]他们再招呼同盟者的代表回到会场,告诉他们说,拉栖代梦人的意见是,雅典人已犯下侵略罪行,希望召集所有同盟者来就此投票表决。[40]这样,如果他们支持开战,他们就可以在共同议决的基础上进行战争。[5]各邦代表完成了他们的使命之后,就马上回国了。稍后,雅典使者完成其使命后也回国了。拉栖代梦人的公民大会议决和约已遭到破坏。[6]此事发生在“三十年和约”签订后的第14年[41],那个和约是在优波亚事件[42]之后签订的。

88 拉栖代梦人之所以认定和约已被破坏,并且必须宣战,不是因为他们的同盟者说服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害怕雅典的势力日益增长,他们看到希腊大部分地区已经臣属于雅典人了。


[1] R. 克劳利将这一章的主题定为“拉栖代梦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大会”似乎有些欠妥。因为修昔底德说得很清楚,这是一次例行的公民大会,只不过邀请一些同盟者发言,表决时所有同盟者的代表须退出会场(I. 79,87)。近代学者称历史上的“拉栖代梦人及其同盟者”为“伯罗奔尼撒同盟”,因而同盟大会应当是由各盟邦代表参加讨论和表决的大会。德·圣克洛阿(De St. Croix)还特别强调,它绝不是一次同盟大会,而是一次斯巴达的公民大会。参阅S. 霍恩布鲁尔,第1卷,第108页;修昔底德,I. 118—119。

[2] 即伯罗奔尼撒战争。参阅S. 霍恩布鲁尔,第1卷,第107页。

[3] 即独立于伯罗奔尼撒同盟之外的行动。参阅S. 霍恩布鲁尔,第1卷,第107页。

[4] 不少英译者将古希腊文“παρεκάλουν”译为“summon”(号召、召集),似有不妥,因为科林斯虽然是伯罗奔尼撒同盟的重要成员国,但并非盟主,没有资格召集同盟大会。因此,霍氏将其译为“邀约”(they invited)似乎更为恰当。参阅S. 霍恩布鲁尔,第1卷,第108页。

[5] 谢译本(第47页)译为(伯罗奔尼撒)“同盟代表大会常会”。

[6] 这是修昔底德在其著作中首次使用“雅典帝国”(ἡ Ἀθηναίων ἀρχή)的概念。迄今为止,国际学术界尽管对“雅典帝国”历史内容的认识不尽一致,但一般认为它不同于雅典同盟。有关讨论参阅徐松岩:《关于雅典同盟的几个问题》《论雅典帝国》,分别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1999年第1期。参阅S. 霍恩布鲁尔、A. 斯鲍福斯主编:《牛津古典辞书》,第441—442页。

[7] 尤其是指埃吉那人,其他情况指麦加拉人和波提狄亚人。—史译本注

[8] 包括修昔底德在内的希腊作家都认为波斯战争在公元前479年即已结束。

[9] 参阅修昔底德,I. 89—92。

[10] 参阅修昔底德,I. 107。参阅地图三。雅典长城或译长墙(the long walls),有三条,北城墙和中城墙由雅典到法勒伦,南城墙由雅典到比雷埃夫斯,每条长约7千米。按雅典法律规定,青年公民18至20岁不能出城作战,他们由城邦发一支枪,在长城上巡逻。

[11] 参阅修昔底德,I. 18;II. 8;VIII. 46。

[12] 指雅典海军因科基拉的入盟而实力大增。

[13] 大概是暗指塔索斯人(I. 101)和优波亚人(I. 114),他们指望得到保护而适得其反。

[14] 雅典人属伊奥尼亚族,斯巴达人属多利斯族,这是古希腊两个“小民族”。关于小民族,参阅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111页。

[15] 指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参阅希罗多德,VI. 107—117。修氏在前面未将马拉松战役列入波斯战争。

[16] 公元前480年萨拉米斯海战。参阅希罗多德,VIII. 41—108。

[17] 据希罗多德(VIII. 43—48)记载,希腊联军共有战船378艘(他实际列举366艘),其中雅典独自提供180艘,另有20艘借给卡尔基斯人。雅典使者所说的数字有些夸大。

[18] 指萨拉米斯海战,交战具体地点参见徐松岩译注:希罗多德《历史》,地图八。

[19] 参阅希罗多德,VIII. 124;普鲁塔克:《传记集·泰米斯托克利传》,XVII. 3。

[20] 雅典使者、长跑能手斐迪皮德斯(Phidippides)前往斯巴达求援时,斯巴达人以未到月圆军队不能出国境为由,拒绝立即出兵相助。参阅希罗多德,VI. 105—106。

[21] 据希罗多德(VIII. 61)记载,阿代曼图斯嘲笑泰米斯托克利是一个没有城邦、没有领土的人,后者回答说:只要他麾下的200艘战舰满载战士,他就拥有城邦,拥有领土。在希腊人的心目中,城邦是自由公民的集体。因此,当雅典人悉数撤离阿提卡之后,雅典城也就不能成为雅典城邦所在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