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关于日俄战争的研讨(一)(第2/6页)
我认为,目的专一就是自始至终承认对立物,如果一个人想要兼而有之,就不能各方均有所得、各方均有所舍,因为这只能一无所获。战略上与此相对应的案例就是,在拥有数条通路的山地边境或拥有数处渡口的河流设防,任何一处都有可能遭到进攻,然而防御兵力的数量是有限的。在这里,固定兵力相当于一艘战舰的吨位,通路的数量相当于战舰所具备的数种性能,如攻击能力、防御能力、速度、煤炭续航能力等。边境防御分为警戒线配系和集中防御配系。
警戒线配系,即将兵力分布全线,保护任何一条通路,结果将有限的兵力分散于所有各处。这就是折中,各处都有兵力,却削弱了必须充分防御的地方,所有各处都无法得到充分防御。这样一来,既没能有效防护好一处,其他各处也无法对其支援。
集中防御配系,是当今普遍承认配系,它明显地体现了目的专一。它是将可用的兵力集中部署在一处,当任何一处通路或渡口受到威胁时,全部兵力便能迅速向该处机动。集中防御配系的特征在于组成一支优势的中央兵力,使其能最快抵达最受威胁之处,以获得对其有利的战机。我冒昧地称这种配系为协调。这绝对不是折中,因为它从未有过要放弃业已集中起来的中央兵力。而其余的所有配置则都是着眼于提高其机动能力和为其抵达时创造有利条件,以此来加强这支兵力。例如,派出巡逻队在道路上巡逻,尽早通报敌人逼近。显而易见,假如在任何一条通路上都有这样的巡逻队,其抵抗能力可以大大提高,因为防御方可以提前增加该地的兵力,等待中央兵力的到来。这种配置与编成中央兵力所体现的目的专一是完全一致的。这种协调受一个无比精确的思想所支配,因而实质上则是一种结合。
请注意“结合”一词的含义。研究战争同研究其他课题一样,对措辞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仅就我在前文中对折中和协调的反复阐释,就能看出我对措辞准确的重视。一个思路清晰的人是更倾向于用精准的词语来表达思想的。在这里,我请求大家注意结合,并不是将两者或者更多的事物放在一起,而直接忽视这些事物的性质和作用。结合,是指将事物放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单一的成果。其区别犹如化学混合物和化学化合物之间的区别,其所产生的力量也不同。将一支兵力大体上等同地布置在数处通路,这不是结合,因为没有产生单一的成果。将同一支兵力配置于中央,以较小的分队如前所述配置于数处通路,这才是结合,其各个部分互相关联,服从于一个单一首领,它们实质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请大家想一想,在你的印象中折中是不是当你开始设计一艘战舰之时,你打算使每种性能都有所舍,以使其余每种性能都兼得。我不会否认,实际上一艘战舰可能会将数种性能打一个折扣才能保证其效能。那么,就会出现前文中所出现的情况,兵力分散于各条道路,最后一无所获。以装甲巡洋舰为例,一艘配备装甲的巡洋舰会是什么样的呢?它会是一艘战列舰吗?是也不是,危急情况下,它所承受的风险超过他的战斗力。它会是一艘巡洋舰吗?是也不是,为了装上装甲和武器装备,它的吨位使它不再具备巡洋舰应有的速度和续航力;为了保证装甲和武器装备,就需要减少其他用途所需的吨位。所以,它既不能提高速度和续航力,又不能装备成巡洋舰,其功效,介于装甲舰和巡洋舰之间。难道这能称为结合吗?这就是折中。因为二者并未融合为一体,只是简单的组合。就吨位而言,它既未得到装甲舰那样的吨位,又未得到巡洋舰的吨位。虽然它并非一无用处,而是它并不是你所期待的那艘有用的军舰。普通人若是这样,倒无关紧要,但是一个指挥官却必须科学地综合考虑这些课题,并以恰当的手段表达。也就是说,他应当运用正确的原理和正确的措辞。
“要塞舰队”论和“存在舰队”论这两个术语,本身便证明了其对俄国人的实践和原理所产生的根本影响。“要塞舰队”论在俄国陆、海军思想中占统治地位。神户《纪事报》[2],1904年2月25日刊发的一段话,体现了俄国军事思想的理论特点:“在离开比塞大港驶往苏伊士运河之前,俄国海军分舰队司令威伦纽斯曾经指出,俄国的计划是使旅顺口和海参崴成为帝国的两处最为重要的军港,每处都配有一支具有相应力量的舰队。”即要“依托要塞作为基地”。俄国的计划着眼于要塞,所以面对居于中央的日军就会分散兵力。俄国的计划并非彻底错误,如果真是这样,就会有人察觉。这个计划所体现的部分真理,危害极大。一支舰队能够发挥其作用,保证海岸要塞的安全,前提是要塞位于外国所辖土地之时。另外,在俄国的军事计划中,我们也能看到“存在舰队”论的影子。俄国海军总参谋部曾高喊控制海洋,但从政府的决策中看不出其影响。可能是“要塞舰队”论在俄国早已深入人心,致使控制海洋这一思想从未能彻底影响国家决策的制定。也可能,俄国早就折中了。因为旅顺口没有要塞舰队,除了拆除炮台供要塞使用,舰队未发挥任何保卫作用;也不存在舰队,因为舰队从未被这样使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