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基础与原理(二)(第3/6页)

1888年8月英国举行的一次对抗演习,证明了兵力封锁并不能阻止个别军舰逃走,而封锁部队也无法得知它们的方向。当它们出现在英国的其他六个港口时,这些港口因没有设防而被其占领。

利用水下定位水雷,港外敌人能更容易地封锁港口。这种水雷对巡洋舰或是战列舰,不仅能造成实质性损伤,还能拖延时间。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拖延属战略范畴。如同日俄战争时那样,日本舰队可以在广阔的海面上选择位置,而港内的舰队为了确定一条安全的水道作为航线,就可能耗费一定时间。

任何环境下,技术和警戒总能帮助一方取得良好的成果,尤其是对港内的一方。可以设想,运用三点法来确定一条通过水雷区的直线水道,方法就是在夜间设置三个信号灯以供观察,在白天或夜间清扫水道,之后进行警戒,防止敌人再次布雷。信号灯则可以为舰船导航,指出已清扫干净的水道。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港外一方也可想方设法制止港内一方的这种行动,结果就出现了“前哨”战。

商业港口需要对海设防,而在对陆一侧无须设置工事。因为巡洋舰无法抗击港内的重炮,也没有登陆的兵力。用一支舰队千里迢迢去占领一个商业港口实在是得不偿失。海军基地才是它的直接目标。炮轰不设防海港已经遭到禁止,但是不设防所换来的代价太沉重了,你无法得知敌方舰船占用港口到什么程度,加煤、修理、补给都有可能,而对它的任何干扰都将剥夺掉该港口的不设防资格。

再让我简单地谈谈岸防舰吧。它只限于防御,只有当敌人进攻时,它才能发挥力量。岸防舰的威力比不上岸上的炮台,因为它不能承载陆上工事所能承载的重量;它暴露在各种攻击之下。陆上的工事则不一样:它需要大量的人员操纵;最后它总是集结在敌人目标之外的地方,从而无法掩护港口。纳尔逊在制订防御东南海岸特别是泰晤士河的总体计划时,特别强调,岸防舰绝不能擅自移动。它们的泊位是经过周密思考而选定的,不应该轻易地改变。永久工事的优点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移动。美西战争时期,公众的恐慌却影响了军事部署。

应该看出,海军使用鱼雷艇和潜艇防御海岸,应该属于攻势。鱼雷艇的作用就是攻势防御,它在港口总体防御计划中于夜间发挥功效,主要攻击泊于港口附近的敌方舰队。

鱼雷艇的出现似乎并没有对原理造成多大影响,在实战中也未与二十年前人们得出的结论相违背。鱼雷艇在白天的行动,只能是在一支舰队猛烈攻击要塞的前提下,它们此时的作用是击毁那些受创的、特别是落在其友舰后面的敌舰。鱼雷艇的规模迅速增大,甚至装载了火炮。在旅顺口,敌对双方的鱼雷艇曾进行多次炮战。如果双方互换角色,那么日本人肯定会更多地发起鱼雷攻击。

掩护海岸要塞这类战略据点的防御设施,不管是人工的还是天然的,它的作用都很重要,因为这些设施能使防御方以较小的兵力阻挡一支重兵,令防御方有能力抽调出一定数量的兵力组建机动野战部队。旅顺口一战,日本不得不动用较多的兵力来围攻兵力较少的俄国人。

战略据点对于陆战和海战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对战略据点不能盲目迷信。若米尼曾说:“当一个国家将其大部兵力投入其强固地点,它就接近于毁灭。”日俄战争中的俄国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俄国舰队在旅顺口和海参崴不出来,不啻放弃了它在战争开始对日本所拥有的海军优势。

海战时,海军相当于陆地战场上的野战军,而设防的战略港口就相当于陆上的梅斯、斯特拉斯堡和乌尔姆等要塞。军事家们认为对这类要塞实施占领必须根据战略性质而定,使其成为国家防御的基础,但基础不是上层建筑。战争中防御是为了能随意进攻。海战中,海军承担进攻任务,如果再有海军承担防御任务,那么一部分训练有素的人员就会被固定在要塞之中,而这种防御完全不需要由他们来承担。如果众多港口的防御都交由海军承担,那么海军就会被一再分散,最后丧失其本质功效。前文中的英国演习引发了不小的惊恐,某些报刊居然提出,建立一支能向每个海港派遣一支小分遣队的强大海军。照这样,海军还有什么用?公众的呼声总是淹没正确的军事原理。

公众对军事部署的影响,在美西战争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国会议员代表公众提出的一些建议,打乱了舰队的部署,致使舰队无法封锁敌人港口。如果当时舰队面临的是一支劲旅,西恩富戈斯港就会被西班牙占领。在那里,它将获得西班牙陆军主力的支援,后果不堪设想,因为美国正规军还很弱小,疫病已经开始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