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史例述评(四)(第3/6页)

在黎塞留的带领下,法国稳步前进,实力大增,这在路易十四亲理朝政的最初三十年里尤为突出。从拉罗谢尔陷落到英王詹姆斯二世被逐的六十年,法国的对外行动推行着黎塞留、马扎然和路易十四的连贯性政策,只在1649—1653年,因为投石党运动,对外行动再次被削弱。

法国实力增长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两点:内部的统一和欧洲的分崩离析。造成欧洲分裂的原因,主要在于英国漠视欧洲大陆权益,英国国王阻挠国家政策的推行。法国实力猛增所带来的危险已经很明显,但是英国在国王的影响下并未采取任何反对措施。

路易十四所进行的最后几次战争,涉及1688—1713年的海战,早在我讲授现已成书《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的相应的这门课程时,就已经进行探讨了。科贝特的《英国在地中海》中也有一些关于这一时期的论述。我与他不同,我着眼于指出海军在整个战争中的作用,他则是强调地中海在战争中的特殊重要性。这些战争就作战范围而言,主要是在法国的东部和东北部边境,其中发生激战地点有:弗勒吕斯、蒙斯、那慕尔、施泰因刻克、兰登、布莱尼姆、拉米伊、奥德纳尔德、马尔普拉奎特。较为激烈的战斗主要在低地国家和莱茵河展开,这些地区的战斗关乎全局。尽管尤金[3]在北意大利、彼得伯勒在西班牙都有辉煌战绩,在拿破仑的历次战争中,结局却并非由武装冲突决定,而是由海军在地中海所施加的无形压力决定。

请允许我重申,我特别关注基地同作战的关系。海军一旦开赴新的活动区域,就必须逐步取得一些基地。基地就其永久性而言,与陆军和海军在战役中所占领的位置不同,它类似于在国家边境上建立的永久要塞。在考虑对中央位置、内线、交通线的影响时,对临时占领位置和基地的要求都是一样的。一个基地,在作战时同样可以用于进攻。然而,新基地所长期拥有的自然条件也会引发一些考虑,这些考虑可从我们阐述的实例中说明。多瑙河的位置、流向、河床的自然特点决定了多瑙河的重要,从而人们在一些关键据点上建立了一些要塞,这些要塞既是作战基地,又是控制河流的通路。同样,地中海也是由于它同周围国家的相对位置而显得重要,于是人们在这里建设了港口,既可作为舰队的基地,又可控制海上交通线。海军基地与海军场站的意义并不相同。

地中海,尤其是从意大利半岛至西班牙之间的地中海西部地区从古至今就是无比重要的军事位置,这是科贝特的观点。对此,他的论述非常充分。在这里发生的争端中,优势海军力量曾起到决定性作用,支配着历史的进程。然而,海军想要发挥作用,必须有基地。于是,直布罗陀、马耳他、塞浦路斯、埃及、梅诺卡,以及法国的土伦、阿尔及尔、比塞大等基地就这样产生了。相信我的读者能看到一些德国基地的诞生。除了的里雅斯特、里耶卡外,或许也会有其他奥地利港口会成为基地。现在,我们来研究1688年詹姆斯二世垮台以后一些海洋问题的发展情况。

法国的政治态势决定军事态势,法国的实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得到巩固,它也拥有了中央位置和资源,得以在欧洲称雄。英国对外资助军费的能力已经被法国取代,法国毫不顾忌地扩张和侵略。法国的这些行动促成了一个广泛的联盟,英国、荷兰、奥地利、西班牙、北意大利,结成联盟防御共同的敌人。

1689—1697年,尽管敌人很多,而且四面受敌,但强大的法国凭借中央位置,使得联盟毫无成效。然而,法国的野心在于夺取西属尼德兰和莱茵河,以向这两个方向扩张版图。它以左翼和偏左的中央攻击盟军右翼,并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右翼牵制敌军。我认为,法国右翼其实是在实行佯动,诱使反法同盟自顾,无暇应付法国在东部和东北部的行动。一旦法国的佯动能使敌人慑服,那么其兵力便可立刻投入东部和东北部的主攻行动中,正如日军攻破旅顺口,便立刻开赴中国东北一样。

在盟国一方,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迫使法军在右翼作战,这样就可发挥地中海的作用。兰克说:“现在再次出现了过去两个世纪期间国际政策支配策略方针的情况——即西班牙和西印度群岛同南意大利和米兰的联系居于支配地位。”这一政治联系以地中海的归属而定。对西班牙和其属国那不勒斯和米兰,以及其结盟者萨伏依来说,地中海是一个辽阔的中央位置。受法国威胁的国家,加泰罗尼亚和萨伏依都同地中海毗连或接触,控制住这一水域,在这一地区的军事行动就会受到决定性的影响。